今天来给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寒食节是怎么来的有什么风俗的问题,以下是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寒食节的起源和习俗有哪些?
寒食节的来历:寒食节起始于春秋时期,是晋文公重耳为了纪念介子推而诞生的一个节日。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进行禁火、吃寒食、扫墓等风俗活动。寒食节的风俗:拜祖,寒食节扫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视为“野祭”;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祭先贤;百姓上坟等。
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坟地,致祭、添土、挂纸钱,然后将子推燕、蛇盘兔撒于坟顶滚下,用柳枝或疙针穿起,置于房中高处,意沾先祖德泽。
后来随着时间的发展,一开始只禁火、吃寒食的寒食节慢慢又多出插柳、踏青以及秋千等习俗活动。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仅相隔一两日,所以后来寒食节慢慢被融入到清明节中,以至于现在绝大多数人只知清明而不知寒食。
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后来因为寒食和清明离的较近,所以人们把寒食和清明合在一起只过清明节。
寒食节的起源和习俗
一、寒食节的由来
春秋时期,晋国的儿子重耳为了躲避灾难,背井离乡19年。介休大臣总是形影不离,不离不弃,甚至在没有食物的时候,把自己的肉割下来给重耳吃。重耳回国成为晋文公后,介子追名逐利,带着母亲来到绵山。
为了逼他相见,晋文公下令释放火烧山,但介子推执意不出山,最终葬身火海。晋文公考虑到他想成为一名忠臣的野心,将他葬在绵山,建了一座寺庙,并下令在介休去世的那天禁止生火和寒食,以表达他的悲痛。
二、寒食节的习俗
寒食节的习俗有祭祖、吃寒食、郊游、插柳等。寒食节从南北朝到唐代被视为“野祭”。后来演变成皇家陵墓;官方祭祀孔庙和圣贤;人们去扫墓等等。吃冷食就是禁止生火,禁止吃生冷的食物。郊游和插柳都是寒食节的象征性活动。
寒食节的意义
1.以忠孝为核心的寒食内涵和由忠孝延伸出的诚信,是介子精神的精髓,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是民族根祖之本,是维系国家和家庭团结的道德力量。
2.2640年寒食节的演变是中国古代社会诸多阶层意识形态的反映,是中国古代社会学当代研究的重要线索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