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给大家分享一下关于老子与孔子的三次对话道尽天机的问题,以下是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老子的三段话,道出了天理和玄机,孔子受益匪浅!
孔子三见老子,道尽天道玄机。孔子如拨云见日,茅塞顿开。初次见面。历史上孔子第一次见到老子的时候,老子还是周代图书馆的历史学家。
在这次会面中,孔子学到了很多礼仪制度,让他印象最深的是老子的一句话,这就是“仁厚如水”的精髓。
分手时,老子指着黄河说:“你怎么就学不会水之德呢?”
孔子困惑地问:“水的美德是什么?”
老子说:
“善行的最高境界,就像水一样,滋养万物,不争名利,处在一个世间众生厌恶的地方,却更接近道。这是谦虚的美德。
一条河之所以能成为众河之家,是因为它善于处于下游位置,成为百谷之王。
天地之间,最弱的是水,却能穿透最硬的东西。
可见,柔能胜刚,弱能胜强。
看不出具体形状的东西,可以无缝隙的进入东西。
所以,默悟无为的好处,岂止是有出息。"
孔子恍然大悟,说道:
“先生的话让我茅塞顿开。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在上面,只有水在下面。
世间人人喜安逸,唯有水危;全世界的人都喜欢干净,只有水是污秽的。
水倾向的情况,天下人都恶心,谁也比不过。这是善的最高境界。”
老子接着说:
“当你不与世界上的其他人竞争时,世界上没有人能与你竞争,这就是效仿水德。
水最接近道,道无处不在,水无弊。水避高而下,永不倒流,善于利用地形的起伏。
看深潭里清澈的水。表面上是清澈平静,实则深不可测。
水会流失,但永远不会枯竭。
默默无闻地滋润万物,却不求回报。这就是水的至善至仁的性格。
遇到圆形障碍物就绕着走,遇到方形障碍物就回头走,遇到堵车就暂时停下来,一旦破了就冲。这就是水的名声。
它能冲走污秽,让崎岖的地形趋于平缓。这就是水的力量。
它用浮力搬运东西,用明朗的面孔照人,用毅力克服障碍。这就是水的力量。
现在是白天黑夜,人、圣贤、聪明人都善于选择机会。他们能随机应变,适应天气,就像明月一样,看着人间的沧桑。
你现在去要戒骄戒躁。
否则,在你到达之前,你的名声已经传开了,你的身子还没动,你的气势已经提前了,你就嚣张了,就像一只走在大街上的老虎。
这样,谁还敢用你?"
孔子听后恍然大悟。
第二次会议。
两人第二次见面是在老子辞职回到故县曲仁里老家的时候。
在这次会面中,两人谈到了仁义,但老子不同意孔子所说的。
在老子看来,这扰乱了人性,人要顺应自然。
老子说:
“人生于世是自然现象,所以人的行为也应该符合自然规律。
你看,天地按照自然规律运行,日月星辰按照顺序依次运行,鸟兽按照彼此的生活方式和谐相处。
这不是刻意的安排,而是它们遵循自然的原则,按照自然生存发展。"
生命在宇宙中,和世间万物一样有自己的生存原则。
人的生老病死荣辱,都应该顺其自然。
随遇而安,遵循逻辑,让人们按照自己的喜好尽情享受,人性就显露出来了。
人为标榜仁义的结果只能是离仁义越来越远。
你苦苦追求的义意在实现人性,结果却适得其反,扰乱了人性。“
第三次会议。
两人的第三次见面是在多年以后。这个时候孔子天下闻名,老子隐居。
这一次,主要讨论的是什么是天。
对此,老子说:
“阴阳,深不可测,人有眼却看不见,有耳却听不见,有语却教不了,是常人无法理解的智慧。
所以所谓的道,并不是真正的道,而只是身道。
如果你像宇宙中有形的东西一样去认识它,借助眼睛、耳朵和语言,你将永远无法理解道。
求道的关键在于内在意识。如果你内心没有意识到道的存在,道就不会被保存下来。
我在内心意识到道的存在,但需要在现实中进一步证明。没有现实中道的确认,我无法畅通无阻地前行。
这就是一个成就了道的圣人,在外人看来做不到的原因,虽然他自己心里也有些明白。
一个人只想从外界获得对道的理解,而不是用心去体会。连圣人都不愿意教他。"
有学问的人不一定知道大道,就像善于辩论的人不一定聪明一样。
无用的知识和诡辩早就被圣人抛弃了,所以得道的圣人总是处于悟道的状态。
道,深似海,高耸入云,周而复始,主宰万物,赋予万物无尽的力量。
因为道的给予,宇宙万物都不缺乏。
总结
孔子认为我们应该在古代经典的基础上治理国家,但老子否定了这种做法。天地万物,生生不息,却没有一个主宰。如果我们想一劳永逸地把握道,那都是徒劳的。道无处不在,但道也是不可言说,不可把握的。直到它存在于天地之间,存在于万物之间,我们无法用聪明的头脑去把握和理解,只能用心去体会。
老子说:以财为权者,不可让鲁;显而易见的人不能放弃自己的名字。亲力亲为,不能与人打交道,操之则栗,舍之则悲,学之则无,以见其所无穷,是杀之则民之日。怨、善、取、和、谏、教、生、死是正的工具,只有跟随大变的人才会用。所以,对的人也是对的。如果他心里不这么想,天门就会打开。"
意思是如果你看重财富,你就不会造福他人;你追求名气,你不会让人出名;如果你执着于权力,你就不会让人抓住它。如果你掌握了利益、名誉和权力,你会整天颤抖,害怕失去它们。没有他们,你会很痛苦。只有你想追求的,才会被这些东西变成工具。如果你想用这些东西来操纵和控制别人,你就会被别人利用。所以老子说:怨、善、得、予、谏、悟、存、杀,这八种做法都是用来纠正和控制别人的工具,只有顺应自然变化而不加阻挡的人才能使用。所谓正确,就是使人正确。如果你心里不这么想,那么你智慧的大门永远不会打开。孔子三十四岁,去见老子。老子是怎么接待他的?
孔子34岁去见老子,向老子请教《周礼》。老子作为当时周王室皇家图书馆的馆长,对周朝的礼仪制度非常熟悉。老子毫不犹豫地斥责孔子。老子当时说:“人死了,只有理论和文字才能留在世上。礼仪制度有什么用?”君子,如果官场清廉,没有贪官污吏,那就出来做官吧。如果官场黑暗,那就老老实实做个平民,做好自己的事。"孔子对此深有感触,对弟子们说:"老子才是世界上真正的龙。"
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是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生于公元前571年,是中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作为中国最有影响的两个学派的创始人,他们同时诞生,他们的交流主要发生在几次,是一次历史性的相遇。
据说孔子曾三次向老子求教。第一次,孔子还没出名,老子在主持丧礼的时候,孔子跟老子学了一段时间。第二次,孔子三十四岁时,问老子《周》之礼,即孔子适周,问老子《礼》。第三次,《庄子》中记载的孔子问老子,孔子认为人类的和谐应该建立在仁义的基础上。老子否定了他的理论。问他人没有仁义做不到的事?仁义是人类存在于世间的基础吗?老子又说:“正因为世界上有很多不近人情的人,你才强调仁义。如果世界和谐,人不再自私,那么仁义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个世界有自己的运行规则,只有遵循这些规则,我们才能做得更好。你还没看透。"
这是老子和孔子的三段对话,对孔子的学说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