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给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在山上的沙子怎么来的的问题,以下是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黄土高原的沙子从哪里来?
简单的说,黄土高原是由于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 详细解释:印度板块向北移动与欧亚板块碰撞后,印度大陆地壳插入亚洲大陆地壳之下,撑起后者。于是,喜马拉雅山脉的浅海消失了,喜马拉雅山脉开始形成并逐渐抬升,青藏高原也被印度板块的挤压抬升。在这个过程持续了6000多万年之后,到了大约240万年前,青藏高原的高度已经超过了2000米。
地表形态的巨大变化直接改变了大气环流的格局。在此之前,太平洋在中国大陆的东部,北部的西伯利亚和南部的喜马拉雅分别被浅海占据,西部的地中海也在当时延伸到了中亚很远的地方,所以大部分平坦的中国大陆可以从海洋中获得充足的湿润空气,气候温暖湿润。我国西北和中亚内陆多为亚热带地区,没有大面积的沙漠和戈壁。
然而,东西向的喜马拉雅山脉阻挡了印度洋的暖湿气团向北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西北地区越来越干旱,逐渐形成了大面积的沙漠和戈壁。这是黄土高原上堆积的灰尘的发源地。巨大的青藏高原正好矗立在北半球的西风带,240万年来高度一直在增加。青藏高原的宽度约占西风带的三分之一,将西风带的表层分为南北两支。南支沿喜马拉雅山南侧向东流,北支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向东流。这种高空气流常年存在于3500-7000米的高度,成为携带沙尘的主要动力。同时,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东亚季风也得到了加强。从西北向东南吹的冬季风,加上西风急流,在中国北方形成了黄土高原。
在中国西北和中亚内陆的沙漠和戈壁,由于温度的剧烈变化,这里的岩石比其他地方更快地解体成为碎片。地质学家根据其直径将其分为砾石(大于2毫米)、砂(2-0.05毫米)、粉砂(0.05-0.005毫米)、粘土(小于0.005毫米)。粘土和泥沙颗粒可被带到3500米空以上的高度,进入西风带,被西风急流输送到东南方向,逐渐下落,直至黄河中下游。
两三百万年来,亚洲这部分地区从西北向东南运沙的过程从未停止过。大量落沙的区域正是黄土高原所在的地方,甚至华北的很多山比如五台山、太行山的山顶都有黄土堆积。当然,包括黄河在内的中国北方几条大河和无数山谷的冲刷作用,与黄土的堆积正好相反。否则黄土高原不会这样,厚度不会超过409.93米。太行山以东的华北平原也是沙的沉降区,但它是沉降区,同时又发育了许多河流,所以落下的沙要么被河流冲走,要么被河流带来的泥沙掩埋。
中国古籍中关于“雨土”、“雨黄土”、“雨黄沙”、“雨霾”的记载多达数百种。“雨土”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50年:天空空被黄色的雾气遮挡,沙子像雨一样从天而降。这里记录的其实是沙尘暴。
多雨土壤的位置主要在黄土高原及其附近。古人把这种事情视为一种奇特的灾变现象,认为这是“天人合一”的征兆。晋代张华编的《博物志》记载:“夏杰之时,深谷长夜宫,男女杂处,十日不出门听政。那天风很大,这个山谷一夜之间就被填满了。”
从1966年到1999年,中国有60次持续两天以上的沙尘暴。中科院刘东生院士认为,黄土高原应该算是沙尘暴的实验室,这里积累了几百万年来沙尘暴的记录。来自西北沙漠和戈壁的沙尘暴漫天撒落,每年都会在黄土高原留下薄薄的一层黄土。沙子是怎么形成的?
岩石风化后被雨水冲刷或被岩石碾压。
砂一般分为天然砂和人工砂。自然条件下(主要是岩石风化)形成的粒径小于5mm的岩石颗粒称为天然砂。人工砂是通过粉碎岩石制成的,但由于其成本高且薄片和粉末多,一般不使用。
天然砂按来源可分为河砂、海砂、山砂。山砂表面粗糙,颗粒有棱角,含沙量高,有机杂质多,质量差。海砂和河砂表面光滑,但海砂含盐量高,对混凝土和砂浆有一定影响。河沙干净,用途广泛。
作为一种非常古老的建筑材料,沙子被古埃及人用来建造金字塔,美索不达米亚用它制作了第一个玻璃。在印度,沙子被称为“红金”。适度抗压,各种基础建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扩张的速度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带动了砂市场需求的飙升。仅2016年,印度建筑业就消耗了5亿吨沙子。
然而,市场供应的严重不足使得印度的沙子价格迅速飙升。以旁遮普省的贾朗达尔为例,当地每2.8立方米的沙子价格从2100卢比(1元人民币约合9.3卢比)涨到了2600卢比。
高额利润吸引大量采砂者,由此衍生的各种违法行为不仅严重破坏河岸生态环境,而且降低水势稳定性,为防洪和通航安全埋下隐患。印度地质学家发现,孟加拉附近的恒河下游全是粘土和淤泥的混合物,甚至连石头都很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