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给大家分享一下关于民族歌剧的艺术特点的问题,以下是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民族歌剧的特点
建国后十七年,我国戏曲创作在创作思维上形成了几种不同的方式:一是继承戏曲传统,代表剧目有《小黑人的婚礼》(凯尔等人作曲)、《夏虹》(张锐作曲)、《红珊瑚》(王希仁、胡世平作曲)、《窦娥元》(陈子等人作曲)。
一种是以民间音乐剧、小调剧或李儿童音乐剧为参照系,创造一种新的音乐剧类型,代表人物是;一种是以戏剧和歌唱作为自己的结构模式,其代表是文革后出现的《星光与星光》(傅庚辰、胡艺作曲)。
一种是根据西方传统歌剧改编的,其代表作品有《王贵与李祥祥》(梁冷光作曲)、《草原之歌》(罗宗宪作曲)、《王富运》(郑律成作曲)、《阿依古丽》(师傅与乌斯曼江作曲)。
最后一种是基于白毛女的创作经验,在观念和技法上坚持把内容需求作为一切艺术构思的出发点。它既不受制于也不被任何一种技术所排斥。只要内容需要,也可以采用西戏技法、板腔技法或戏曲唱法。
这种创作模式的代表作有两部——《洪湖红卫兵》(张静安、欧阳谦叔叔作曲)、《江姐》(杨明、姜春阳、金莎作曲),可以证明其卓越的成就。
新时期,由于戏曲生存环境的变化和艺术观念、戏曲趣味的发展,戏曲创作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趋势:
一种是雅化趋势,即沿着严肃大歌剧的方向继续深挖,在更高的审美层面上,以歌剧的综合美感为主要艺术探索目标。
这种探索的早期成果有《护花使者》(黄安伦的歌)、《伤逝》(石广南的歌),随后是《原野》(金乡的歌)、《飞天》(萧白曲)、《阿里郎》(崔三明等的歌)、《归来》(徐占海的歌)。
90后有凯尔波罗(王士光)、安重根(刘振秋)、楚王霸(金乡)、孙武(崔新渠)、张骞、沧源(徐占海)等。)和鹰(刘茜的金曲)
《园冶》、《沧源》、《张骞》三部歌剧无论从思想性、艺术性还是歌剧的综合美来看,都堪称新时期严肃大歌剧创作的高峰。
另一种是庸俗化趋势,即以美国百老汇戏剧为参照系,探索发展我们自己的中国流行戏剧的途径。
这一领域最早的成果是80年代初的《我们的摩登青年》(刘振秋)、《浪漫年华》(商伊曲)和《友谊与爱情的传说》(徐克曲)。此后整个八九十年代都在进行这样的探索,公开演出的新剧有100多部,但成功的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