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给大家分享一下关于什么是五言绝句的问题,以下是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什么是五言绝句?
五言绝句是汉诗的体裁之一,属于绝句的一种,即符合格律诗规范的五言四句短诗,属于近体诗的范畴。有两个正方形,一个是凸起的,另一个是水平的。这种风格源于汉代的乐府诗,并深受六朝汉族民歌的影响。
在唐代,它与现代律诗犹如孪生姐妹,以崭新的光彩出现在诗坛。五言绝句不过二十个十字,就能表现出一幅清新的画面,传达出一种真实的意境。因小见大,小的总是多的,短小的篇章包含丰富的内容,这是它最大的特点。
代表作品有李白的《静夜思》、柳宗元的《江雪》、王维的《观鸟溪》、杜甫的《八阵图》、王之涣的《在鹭楼》、刘长卿的《送别大师》、严江东的《观云思》。
五言绝句并非唐代诗人首创,而是源于汉魏乐府古诗,风格古朴,崇尚自然,真趣盎然。从北周诗人庾信的一首五言绝句《绝句》来看,其文体形式至少形成于南北朝末期。“经过多年的旅行,我有很多感触。
学衡阳鹅,秋分过江。"这是庾信的《何堪大师三绝》之一。这首诗平铺直叙,完全符合唐朝的规矩。第二句和第四句平仄押韵,第一句和第三句都是平仄押韵。这首诗的题目叫做《绝》。
由于字数的限制,五言绝句与其他系统的诗歌体裁相比,在创作时要求语言和表达更加凝练、概括,创作难度更大。张千一用“短而长,尤难入妙”四个字来概括。因此,五言绝句自然成为盛唐诗歌中最耀眼的明珠,也是唐诗的精华。
什么是五言绝句?
五言绝句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五绝,是指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小诗,属于近体诗范畴。此体源于汉代乐府小诗,深受六朝民歌影响,成熟定型于唐代。五绝每首仅二十字,便能展现出一幅幅清新的图画,传达一种种真切的意境。因小见大,以少总多,在短章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是其最大特色。五绝有仄起、平起二格。代表作品有王维的《鸟鸣涧》、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八阵图》、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等。诗格盛唐以前,五言绝句不仅对仗,而且平齐。自盛唐以来,五言绝句通常严格遵守格律诗的规则。盛唐以后虽有少数“古体诗”以古体诗的方式写成,但五言绝句多为格律完美的近体诗。
五言绝句的格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长短固定。全篇只有四句话,每句五个字,共计二十个十字。(2)押韵严格。诗都是押韵的,有的是互相押韵的,有的是互相押韵的。它们和古典诗歌在押韵方面没有本质的区别。五言绝句的押韵严格表现在,一般只押韵平,不能押韵,也就是说不准押韵,韵脚必须用同韵的字,不准相邻韵的字。但晚唐以后,首句可借邻韵的用韵传统逐渐形成。在诗法学中,这种现象被形象地命名为“孤雁鹤立鸡群”。(3)注意找平。在“平仄”“平仄”的基础上,增加一个音节,形成“平仄”“平仄”“平仄”“平仄”“这四种句式,按照贴合规律组合成四种基本格式:“首句不押韵”“首句不押韵”“首句不押韵”“首句不押韵”。其平贴有一定的弹性,即所谓“135不管,246分明”,但也要避免发出平三级调。
由于绝句可以看作是律诗的截取,所以对于对仗的要求也就不太严格。因律诗是一般要求颔联和颈联对仗的,对于首联和尾联是否对仗并不作明确要求,那么当把绝句看作律诗的后半截时,就是一二句要对仗,三四句不用,如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如果看作是律诗的首、尾两联则都不用对仗,如王维的《相思》;要是看作是律诗的前半截,则三四句要对仗,一二句不用,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若看作是颔联和颈联的截取,则都要对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后两种情况不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