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给大家分享一下关于淝河的发源地在哪的问题,以下是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西淝河的地理位置
以前叫夏天肥水。《淮上无荆注》:“淮上北,夏肥水注之。含水砂在成府县,自右往东南流,往成府县南。”明朝的史地叫西淝水,清朝的史地稿一直叫西淝河。它发源于河南柘城县东南的安平镇文茜渡口,上游叫清水河。东南流经唐刚冀东、刘集北、吉水冀北,在淝河口入皖,在亳县(今亳州市谯城区)孟家桥以下称西河。1951年,淮河治理工程在茶县淝河樊姬桥以西引入了上游的有明河至涡河。目前,西淝河的源头是设置在幽明河南岸的淝河,东南流经太和县,再东南流经涡阳县以西的高公庙,在四庙进入利辛县,再东南流经王石镇,在占沟集以东进入颍上、凤台县,在下山口汇入淮河。西淝河原全长265公里,其中河南境内85公里。自从贺飞河被阻断后,它仍然有178公里长。1976年,慈淮新河开挖至贾桥乡后刘营洞,西淝河断流,上段注入慈淮新河,下段仍注入淮河。西樵河在利辛县境内长83公里,其中上段57公里,下段26公里。
黄河攻陷淮河之前,西淝河流域灾害较少,灌溉有了很大发展,北塘大坝较多。黄河攻占淮河后,特别是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黄河泛滥九年,致使大部分河流沟壑平坦,水系遭到破坏,下游河道弯曲狭窄,河口淤塞,堆积成鸡沟湖、花家湖、毛家湖等湖泊洼地,洪水频发。1950年洪水后,对西淝河进行了低标准治理,并在河口修建了水闸,防止淮河倒灌。1952年至1956年,通过挖河筑堤、整治河道、建闸蓄水,防洪排灌能力逐步提高。1971年西淮河上段切割为茨淮新河,1976年对西淮河上段进行治理,减少了入流面积,从而缓解了茨淮新河以下西淮河的洪水压力。在淮河入海口扩建了西淝河新闸,增加了排涝能力,并修建下游洼地进行抽排水,大大改善了这一地区的水利条件。
西淝河位于颍河、涡河、秋河和泥黑河流域之间。发源于河南省太康县马场集,流经安徽省亳州(原亳县)、太和、利辛、杨过、颍上、凤台县,于凤台峡口入淮河,全长250公里,流域面积4750平方公里,属平原地区。1951年,截源工程封堵了王河口,使上游(清水河)来的水通过油河向东引入涡河,流域面积缩小到3550平方公里;乌江和三岔沟的水,由于乌江涵和长林涵的建成,将堵住通济河的沟口,进而使西淝河流域面积减少350平方公里。这次截流后,西淝河实际流域面积将减少到3200平方公里。1958年,挖掘了苏沟河和吉河,将654平方公里原属于何英河流域左部的来水引至西河排水。至此,西河流域面积3854平方公里。
目前,西贺飞河源头自东南飞鹤集,沿太和县与博县交界,经龙德溪、杨店西,到达高拱寺,沿太和县与涡阳县交界,在庙集以北进入利辛县,继续向东南,经四庙、诸暨、王季石,在冀东跨越绥福铁路桥。
南淝河发源于何处?南淝河的美在哪里?
南淝河的源头,历史上曾有多种说法,主要包括鸡鸣山说、兰家山说、紫蓬山说、小蜀山说、将军岭说和乱流说等6说,以及近代的长岗说和长丰多源说。2010年最终的考察结论为:南淝河正源为董铺水库上游河道北源右支,始于江淮分水岭东南侧,跨肥西长丰两县交界处。南淝河最初形成地表水流的源头部分为江淮分水岭东南侧的肥西和长丰两县交界区域,肥西县高刘镇岗北村何老家西北侧的红石桥。南淝河与东淝河在古代皆被称为肥(淝)水,它们一入江,一入淮,孕育了合肥与寿春这两座历史名城。合肥之名即由此水而来;“淝水之战”更使淝水闻名天下。其中南淝河,又名施水,穿合肥市而过,经过巢湖流入长江,为合肥的“母亲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