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给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孔子的 思想是什么的问题,以下是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孔子的思想是什么?
孔子的思想主要是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对中国和世界影响深远,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首。下面跟我一起仔细看看,供大家参考。
孔子思想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人的自然素质是相似的,性格上的差异主要是后天社会环境的影响(“性相近,学远”)。所以每个人都可以苦,每个人都应该苦。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塾,广泛招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的垄断,将接受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孔子提倡“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仕。他的目的是培养一个从政的君子,君子必须有很高的道德品质。所以孔子强调,学校一定要把道德放在第一位(“弟子进要孝顺,出要体贴,诚要信,爱众,善有余力,学文采”)。
在教学方法上,孔子要求教师“有教无类”、“经国济世”、“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年教育和启蒙。他的学生要有诚实的学习态度,虚心好学,时时复习所学,做到“温故而知新”,拓宽加深新知识的外延,“举一反三”。
孔子道德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是道德标准,“仁”是最高的道德标准。“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能真正丰富起来。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了立志、克己、修行、自省、勇于改革等方法。“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他在提倡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强调学与思的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要“学以致用”,将所学应用于社会实践。
对后代有什么影响?
孔子思想教导我们,应该以发现孩子内在的优秀和潜能为基础,应该适应并有效地促进人的发展,应该使人获得更多的快乐和幸福,应该使人感到生活是有意义的、丰富的、有品位的。
孔子为中国古代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民本”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该根据中国事业发展的现状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研究,以便更好地为现代服务。
孔子的活动不仅培养了许多学生,而且为中国古代奠定了理论基础。
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孔子的 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有教无类。
即人人都有受 的权利,每个人都应该受到 。不应按照贫富贵贱、门第高低来区分对待,应一律平等。同时,不管品行善恶,习性优劣,对所有人都平等地施加 。
孔子办学是面向全社会的,属于开放办学。在面对如何选择学生这一问题上,孔子采用“有教无类”的仁爱 理念。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自行束脩以上,无未尝无悔焉”。(《论语*学而》)。即“自己主动带一束肉干来见我,我没有不教他的”。也就是说,孔子选择弟子不分贫富,不论门第高低,只要你好好学习,我便教授与你。同时无论你品德优劣与否,只要拜在我的门下,我便以“仁”、“爱’启发引导你。因此,在孔子的弟子中,有的小于他几十岁,有的如子路仅小于他九岁。
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即对于 者而言,一要永不满足的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二要 他人不知疲倦,认真教诲,使受 者能顺利地接受知识。
在孔子看来,“学”与“教”是一个长期熏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和老师,不能有任何的松懈。正如他所言“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即“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下来,不断学习而不厌烦,教导别人而不感到疲倦,这些我做的怎么样呢?”这是孔子在进行自我反思。作为 者而言,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自己也在不断学习,不断完善提高。在学习方面:第一,孔子每天都在反省自己,学到的知识今天都掌握了吗?第二,孔子拥有勤奋学习的意念。即“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即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欢古代典籍,并且勤奋敏捷地去探求的人。”在教学方面,孔子也是身体力行,一丝不苟地去教授学生知识。
三、全面 。
即现在的“素质 ”。孔子认为 目的在于全方位的来塑造一个人的才能和品行,而不是让其单方面发展。也不能只学习一技之长。
在孔子看来, 内容应广而全,不能约束在一个方面,要让学生广泛而全面地学习各种内容。孔子说过“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学而》)即“孔子用四个方面的内容 学生:知识和德行。”既要重视知识的学习,又要塑造高尚的品德。对于知识的学习,孔子教授学生礼、乐、射、御、书、数,此六者谓之“六艺”。而对于品德的塑造,则孔子更是极为看重,他说“志于道,据于德。”即做人要立志于求道,要立足于德行。因此孔子的 内容是包罗万象,无所不包。如果将孔子的这一 理念拿到当今来看,即为现在实施的“素质 ”。“六艺”即是现在素质 的内容。
四、因材施教。
即从受 者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据他们的智力水平和个性差异,来有的放矢的进行 。
孔子在 他的弟子时,注意到了人的智商的差别,人有一定的可塑性,可后天用知识熏陶感化。 者不能漠视人天资禀赋的客观区别而任意行事,否则事倍功半。孔子能充分细致考虑每个学生的特点,在引导他们学习的过程中,顺其自然使之体现个性化成长。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篇》)即为“天赋在中等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天赋在中等以下的人,不可以可他谈论高深的学问。”在实际教学中,孔子便遵循这一 理念,对每一名弟子施加不同的 方法。
五、学思并重。
即孔子注重启发学生先自我思考,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同时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从而使“学”与“思”结合起来。
孔子在 门下弟子时,注重启发学生善于思考,要将老师传授的知识先自己思考,形成自己的心得体会,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论语×为政篇》)即“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至此,孔子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将“学习”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即让其获得知识,又让其有所感悟。孔子还很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正如其所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与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篇》)即“教导学生,不到他自己百思不解时,不要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时,不要启发他。举出一个问题他不能因此而推举出其它三个问题,那就不要再教他了。”孔子的启发式教学虽然只有几个字,但它不仅生动地表现出教学的完整过程,而且还深刻地揭示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将会顺序出现的两种矛盾心理状态,或者说两种不同的思维矛盾,以及这两种矛盾的正确处理方法。孔子的启发式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地位,自主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索,教师的作用只是在于指导促进。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有着非常深刻的认知心理学基础,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说明孔子注意到知识的积累和认识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须一定的火候,须恰到好处的点拨。孔子对弟子是持一种民主平等,鼓励欣赏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