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给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唐太宗以人为镜典故的问题,以下是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唐大宗以人为镜的名人故事
唐大宗以人为镜的名人故事唐太宗是封建帝王中少有的明君。他心胸宽广,能够虚心接受大臣的劝谏。李世民和魏征的故事被传为美谈。
贞观年间, 富裕了,边境也安宁了,天下太平,李世民对自己的功业有些陶醉,想效法古代圣君,去泰山封禅。封禅是一件大事,必定劳民伤财,大臣魏征认为太宗好大喜功,便极力反对。李世民问魏征:“朕要你凭良心说,朕对天下功劳大不大?”
魏征点头回答道:“大!”
太宗有点得意地问:“那么,你为何反对朕去泰山?”
魏征说:“陛下治乱世,安天下,刚刚才开始,百姓还没得到足够的好处。天下是安定了,但还未曾令人满意,如今仓廪还空虚,丰收的粮食仅够消耗罢了。由于这些原因,现在还不是封禅的时候。”
太宗听完魏征的'话,认为有道理,就取消了封禅泰山的计划。还有一次,李世民得到一只鹞鹰,非常喜欢,爱不释手。他正玩得高兴,远远地看见魏征来了,赶紧把鹰藏在了怀里。
魏征和他谈论国事,很长时间才告退。等他走后,李世民拿出鹞鹰,发现它已闷死了。这件趣事反映了李世民对贤臣的尊重态度。
后来,魏征去世,李世民悲痛地说:“一个人用铜做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做镜子,可以看到 兴亡的原因;用人做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现在魏征去世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啊!” ;
唐太宗的以人为镜是从何而来?
出自《旧唐书·魏徵传》:“吾夫能以铜镜衣;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同义词:以他人为镜,意思是把他人的成败作为自己的参照。
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时间为627年9月4日至649年7月10日,国号贞观。他的名字的意思是“帮助世界和人民”。他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在唐朝建立和统一的过程中,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爱好文学和书法,墨宝是代代相传的。唐朝建立后,李世民被封为秦王。他率领军队平定了薛、刘武周、窦建德和王等军阀,最终统一了中国。玄武门之乱后,他们杀了他们的兄弟,太子李、齐王李元吉和他们的儿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唐高祖很快被迫退位,李世民继承了王位。李世民登基为帝后,积极听取大臣们的意见,用文明统治世界,扩大疆域,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君主。
李世民在位期间,积极听取大臣们的意见,在家以礼治国,谦谦有礼,厉行节约,劝农桑工,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富国强民,创造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雪燕陀,攻克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安西设四镇,各民族和睦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唐朝100多年的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
参考数据
唐太宗。百度百科[引用时间201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