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个关于端午节起源的问题(端午节的起源和屈原的故事)。以下是边肖对这一问题的总结。让我们来看看。
一、端午节的由来
一、端午节的来历1、端午节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民俗大节,最初是古代百越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在上古时代就有以龙舟竞渡形式祭祀龙祖的习俗。
2、因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节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个别地方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3、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南方百越图腾祭祀,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附会纪念屈原跳江自尽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最后形成端午节文化内涵相沿迄今。
4、“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5、在湖北、湖南、贵州、四川一带,端午节又分为大端午与小端午。小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大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
二、端午节的习俗
1、在远古时代,百越之地就有在阳气旺盛的午月午日,用刻画上龙形的舟楫载上古粽籺等贡祭品以竞渡形式祭祀龙祖习俗;时至今日,扒龙船仍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2、有典籍记载的最早出现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史记》“孝武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
3、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此俗流传较广。
4、挂艾草、菖蒲、榕枝。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
5、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
6、躲端午,时端午节习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节。简称“躲午”,亦称“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归家躲端午之俗。
扩展资料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浴兰节、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
二、端午节的由来和起源。
屈原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它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尽管端午节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端午节的来历之一:纪念屈原说。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惊《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汩罗江,死后为蚊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汩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节的来历之 河 紊袼怠4怂党鲎远 骸恫芏鸨 贰4呵锸蔽夤 页嘉樽玉愫 ┒乐螅 紊瘢 廊税Ф 乐 视卸宋缃凇? 端午节的来历之三,龙的节日说。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祖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端午节的来历之四:恶日说。据《史记》记载,孟尝君田文生于五月初五,其父曾令其母遗弃田文,理由是这一日生的孩子要害父。东汉《风俗通义》也有“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说法。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桔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端午节的来历之五:夏至说。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名著《岁华纪而》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夏。”也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看来,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端午节的来历之诸说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伟大,诗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3。端午节的起源是什么?
端午节的由来主要有以下说法:1、纪念屈原;2、纪念吴国大将伍子胥;3、纪念孝女曹娥。1、纪念屈原:屈原是战国诗人及政治家,因主张政治改革,触犯到贵族大臣们的利益,遭到排挤和流放,最后楚国被秦国打败,屈原悲愤难耐,跳入汨罗江,以身殉国,老百姓为了纪念屈原,就把他跳江的日子定为端午节。
2、纪念吴国大将伍子胥:相传春秋时期,楚国人伍子胥带领吴军杀入楚国首都,将已死去的楚平王鞭尸三百,报杀父杀兄之仇。后又带领吴军灭越国,越国国王勾践将自身作为人质押在吴国,伍子胥劝谏吴王夫差杀勾践,夫差不听。后夫差听信太宰伯嚭谗言,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伍子胥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吴王夫差听后大怒,令人在五月五日将伍子胥的尸体沉于钱塘江中。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便在这一天包粽子、赛龙舟。
3、纪念孝女曹娥:相传东汉上虞人,曹娥的父亲溺于江中,曹娥寻找多日后,仍未找到其父,于是在五月五日的那一天,14岁的曹娥投江寻父,几天后,曹娥抱着父亲的尸体走出江。后人为了纪念曹娥的孝道,于是便将每年的五月五日作为节日纪念曹娥。
第四,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几种说法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现在总结以下主要说法:
1。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2.端午节起源于龙舟节;3.端午节起源于夏至;4.端午节起源于恶日;5.端午节起源于人们祈求“男女合而成精,改造万物”的“成人节”[S2/]。接下来,我们就来逐一说说上面的说法。
首先,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
这种说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南朝梁朝的吴郡《续齐之和》和北周的《荆楚之时》。
相传屈原政治失败,楚王昏庸,新王继位,楚国灭亡,楚国都城被秦军攻破后,跳入汨罗江殉国。他死后,被龙困住了。为了纪念他,每年的这一天,世人都会把五颜六色的粽子投入水中,以驱赶恶龙。
这种说法流传最广,为公众所熟知。我的家乡在内蒙古东北部,也就是广义的东北。在东北,大家基本都相信这个说法。小时候从父母和孩子那里知道这个说法。包括后来上学,从老师和书本上也学到了同样的东西。尤其是屈原跳江前的那句天下名言:“天下浊水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故我能见。”|"
另一种说法是:
也有人说,屈原投汨罗江后,人民立即赶去划船救屈原,船一路划到洞庭湖,却不见屈原的尸体。当时下着雨,湖上的船都聚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博士时,又冒雨出门,冲进了茫茫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在江河上划船,后来逐渐发展成龙舟比赛。
从这个角度来看,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都是与纪念屈原有关的活动。
二、端午节源于龙舟节
这个说法出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龙”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他的主要理由如下:
(1)吃粽子和赛龙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两项活动,都与龙有关。粽子扔进水里经常被蚊子和龙偷走,而赛龙舟。
(2)人种穿越与古代吴越的关系尤为深厚,除此之外,吴越人还有不断纹身以“形似龙”的习俗。
(3)五月初五用“彩丝扎臂”的古代民俗,应该是“如龙”纹身习俗的遗迹。
当然,古往今来,许多学者或历史学家对端午节的起源进行了各种考古论证,有各种说法,闻一多先生的说法就是其中之一。
三、端午节源于夏至
这种说法的主要依据是南北朝梁宗谷编撰的《荆楚时代年谱》。原记载写着:“夏至日吃粽子”,但五月五日的习俗中并没有提到吃粽子。所以在南北朝时期,端午节不是指五月初五,而是指“午”的夏至节。至于赛龙舟,隋代杜太清所著的《玉烛集》把划龙舟列为夏至的娱乐活动。
四、端午节源于毒月恶日
先秦时期,人们普遍认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邪日。吕春秋的一个仲夏,规定人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和孟尝君史记传记记载了历史上著名的孟尝君,他出生于5月5日。他的父亲要求母亲不要生他,认为“五月生的孩子,比一家人还长,对父母不利。”《风俗通》有一篇佚文,“说五月五日生孩子,男害父,女害母”[S2/]。所以在这一天,人们要驱毒辟邪,在这一天沐浴木兰,挂艾草,穿彩绸,禁欲。
所以从上面的典故和文献来看,五月五日是毒月恶日是有一定出处的,不管是不是迷信,这个说法毕竟是那个时代的产物。然而,挂艾叶和彩丝的活动仍然在民间广泛流传。我相信这是保存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最好方法。
五、端午节源于人们祈求“男女共构精气,改造万物”的“成人节”[S2/]
按照这种观点,端午节只是辟邪的手段之一,而吃粽子和花生是传宗接代,其根本意义在于为粽子祈福。
这种说法也印证了孩子和家族世代在古代的重要性,也算是民间流传的一种说法。
我所知道的端午节:
1.端午节又称端午、端阳、崇武、崇武、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等。
2.我的家乡在内蒙古东北部。那里端午节的习俗是:①五月初四,去野外折柳枝,挖艾叶、山椒。这些东西准备好后,分别放在大门、屋檐、窗户上,据说可以辟邪。等到过几天,艾蒿干了以后,晚上就可以点燃了,据说可以驱虫。(2)端午节前几天,人们会去市场买芦苇叶、马立安(即包粽子的“绳子”,也是一种植物)和糯米。买回来后,他们会将芦苇叶和马立安浸泡在水中几天。端午节那天,各家各户会开始包粽子,煮粽子,煮粽子的锅里会放几个鹅蛋。据说吃了粽子煮的鹅蛋一年都不会生病,这是人们关心的表现。端午节前,大人们会去市场购买“葫芦挂件”(如下图),以表达驱邪平安之意。
这一天孩子们会在手腕和脚踝上戴上五颜六色的绳子,这也是一种驱邪的表现。
以上是边肖对端午节的来源(端午节的来源与屈原的故事)[/s2/]及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端午节的来源(端午节的来源和屈原的故事)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