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端午节起源的问题(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和习俗)。以下是边肖对这一问题的总结。让我们来看看。
1。端午节的起源是什么?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自战国以来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众说纷纭,其中纪念屈原说影响最广。还有一种说法是,端午节原本是中国人祛病防疫的节日。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不同的观点。
纪念屈原
公元前278年,秦军征服了楚国的首都。看到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屈原心痛。5月5日,他投汨罗江自尽。屈原死后,楚国人民悲痛欲绝,纷纷涌向汨罗江边祭奠屈原,并有在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
纪念伍子胥
伍子胥帮助吴伐楚,建议彻底消灭越国,吴王夫差不听。子胥对邻居说:“我死后要把我的眼睛挖出来挂在吴京东门上看越军进城灭吴”然后自杀。因此,据说端午节也是纪念伍子胥的日子。
纪念孝顺的女儿曹娥
曹娥,东汉上虞人。她的父亲在河里淹死了,几天都没有看到她的尸体。那时,孝顺的女儿曹娥只有十四岁,日夜在河边哭泣。17天后,他也在5月5日投河自尽,5天后捞出父亲的尸体。后来,为了纪念曹娥的孝心,在曹娥投河的地方修建了曹娥庙。
邪恶的一天
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为毒月,五日为邪日。相传这一天是邪恶的,五毒一起出来了。《吕氏春秋》“仲夏故事”一章规定,人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在古代,五月初五被认为是邪恶的一天,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这一天插菖蒲、艾叶驱鬼,熏苍术、白芷,饮雄黄酒避疫。
阅读端午节的诗歌记录
《边城》(节选)
文/沈从文
中午,当地的妇女和儿童都穿着新衣服,用雄黄蘸酒在额头上画了一个国王的字。在这一天,任何人都可以吃鱼和肉。上午十一点左右,茶馆里所有的人都吃了午饭。吃完后,住在城里的人都锁上门,全家人出城去河边看划船。如果在河街有熟人,可以去河街吊脚楼门口看看,也可以站在税关门口看看码头。河里的龙舟从长潭的一个地方出发,在比赛通关前结束。因为在这一天,军官、税务官和当地有地位的人都在看着通关前的热闹。
几天前每个人都为划船做了准备。他们分成小组,互相帮助,各自挑选了若干个身体强壮、手脚灵巧的小伙子,在池中练习进退。船的形状和普通的木船很不一样。它狭长,两端高高翘起,船身涂着猩红色的长线条。平时放在河边干燥的山洞里,需要的时候拖下水。
每艘船可以容纳12到18名桨手、一名领队、一名鼓手和一名锣手。每个桨手都拿着一把短桨,随着鼓声将船向前划去。领头的坐在船头,裹着红布,手里拿着两面诗旗,左右挥舞,指挥着船的进退。敲锣打鼓的人大多坐在船的中间。船一划桨,它就会简单地敲鼓敲锣,为划桨者调整划桨节奏。
船的速度还得靠鼓声,所以每当两船竞争激烈的时候,鼓声如雷,两岸民众欢呼喝彩,让人想起梁红玉老鹳河在用时的水战鼓声,牛皋在水中擒杨幺,也是水战鼓声。谁把船划到前面,谁就能在通关前得到奖励。在船上某个人的头上会挂一匹红马和一个小银牌,显示了这次船上合作的荣耀。好士兵,每一次船赢了,他们会在水边放500个鞭炮来庆祝胜利。
赛船会结束后,城里的守备总长为了与百姓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快乐,就把那只绿头长颈、脖子上绑着红布条纹的大公鸭放进河里,善于游泳的军民都去追鸭子。谁抓到鸭子,谁就成为鸭子的主人。于是长潭焕然一新。水面上到处都是鸭子,到处都有人在追鸭子。
船对船的比赛,人对鸭的比赛,要到晚上才会结束。
端午节
文秀[唐]
这个节日分为龙舟节,
很久以前就有传言说屈原。
可以嘲笑楚江空郝好,
不能直接洗。
渔父的骄傲五月的刘桦妖娆而火红。
欧阳修
五月,石榴花妖娆枯干,青杨带雨垂落。五色新丝包饺子,金盘送,生丝画扇盘双凤。
是沐浴兰花的时候了,菖蒲酒美而恭敬。叶子里的黄鹂弄走了,还别扭,纱窗梦好容易破。
浣溪沙?端午节
苏轼
轻汗微透碧湾,明朝端午沐浴蓝芳。清川满香。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字斜挂绿云。美女相约千年。
小中山?端午节
舒勇
艾比·提帕到处都很忙。其家共女,庆端阳。细绕五色臂长。空失望了,谁再来吊袁翔?
不要谈论过去。千年忠义,阳光普照。读《离骚》总会心痛。谁也解不开,午后树转凉。
端午节习俗,特色龙舟赛
龙舟赛在中国南方很常见,北方大多会划旱船或舞龙舟。划龙舟的时候,有很多龙舟歌,增添乐趣。比如湖北秭归划龙舟的时候,有一段完整的唱段,歌词和歌曲都是根据当地的民歌和歌谣组合而成的。歌曲气势磅礴,扣人心弦,有一种“褒和”的遗风。
挂艾叶、菖蒲和榕树枝条
艾、菖蒲、大蒜被称为“端午三友”、“三大兵器”。古人认为可以击退蛇虫病菌,消灭恶魔。端午节门口有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大蒜的地方。通常艾叶、榕树、菖蒲用红纸扎成一束,然后插在或挂在门上。
画额头
端午节用雄黄涂抹小孩额头的习俗,云可以驱除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在孩子额头上画“王”字,一是驱毒,二是以虎压邪(“王”如虎额,虎为百兽之王)。
佩戴香囊
佩戴香包是相当讲究的。为了防病健身,老人一般喜欢佩戴桃子、苹果、抱公鸡的玩偶等造型,象征万事如意、家庭和睦。孩子们喜欢鸟和动物。年轻人,如果是热恋中的恋人,多情的姑娘早就应该精心制作别致的香包,在节前送给爱人。
木兰汤
中午用兰花汤洗澡是《大戴礼》中记载的古老习俗。但本文中的兰花不是兰花,而是菊科植物飞机草,气味芳香,可煮可浴。之后一般会用炒香蒲、艾草等芳香的草药洗澡。在广东,用的是艾草、香蒲、玉兰等花草。
喝蒲酒和雄黄酒
《荆楚岁时年谱》说:“用菖蒲,雕或下脚料,用冷酒。”蒲酒清香爽口。后来酒里加了雄黄和朱砂。这种风俗广为流传。
二、端午节的由来
第三,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几种说法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现在总结以下主要说法:
1。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2.端午节起源于龙舟节;3.端午节起源于夏至;4.端午节起源于恶日;5.端午节起源于人们祈求“男女合而成精,改造万物”的“成人节”[S2/]。接下来,我们就来逐一说说上面的说法。
首先,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
这种说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南朝梁朝的吴郡《续齐之和》和北周的《荆楚之时》。
相传屈原政治失败,楚王昏庸,新王继位,楚国灭亡,楚国都城被秦军攻破后,跳入汨罗江殉国。他死后,被龙困住了。为了纪念他,每年的这一天,世人都会把五颜六色的粽子投入水中,以驱赶恶龙。
这种说法流传最广,为公众所熟知。我的家乡在内蒙古东北部,也就是广义的东北。在东北,大家基本都相信这个说法。小时候从父母和孩子那里知道这个说法。包括后来上学,从老师和书本上也学到了同样的东西。尤其是屈原跳江前的那句天下名言:“天下浊水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故我能见。”|"
另一种说法是:
也有人说,屈原投汨罗江后,人民立即赶去划船救屈原,船一路划到洞庭湖,却不见屈原的尸体。当时下着雨,湖上的船都聚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博士时,又冒雨出门,冲进了茫茫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在江河上划船,后来逐渐发展成龙舟比赛。
从这个角度来看,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都是与纪念屈原有关的活动。
二、端午节源于龙舟节
这个说法出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龙”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他的主要理由如下:
(1)吃粽子和赛龙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两项活动,都与龙有关。粽子扔进水里经常被蚊子和龙偷走,而赛龙舟。
(2)人种穿越与古代吴越的关系尤为深厚,除此之外,吴越人还有不断纹身以“形似龙”的习俗。
(3)五月初五用“彩丝扎臂”的古代民俗,应该是“如龙”纹身习俗的遗迹。
当然,古往今来,许多学者或历史学家对端午节的起源进行了各种考古论证,有各种说法,闻一多先生的说法就是其中之一。
三、端午节源于夏至
这种说法的主要依据是南北朝梁宗谷编撰的《荆楚时代年谱》。原记载写着:“夏至日吃粽子”,但五月五日的习俗中并没有提到吃粽子。所以在南北朝时期,端午节不是指五月初五,而是指“午”的夏至节。至于赛龙舟,隋代杜太清所著的《玉烛集》把划龙舟列为夏至的娱乐活动。
四、端午节源于毒月恶日
先秦时期,人们普遍认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邪日。吕春秋的一个仲夏,规定人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和孟尝君史记传记记载了历史上著名的孟尝君,他出生于5月5日。他的父亲要求母亲不要生他,认为“五月生的孩子,比一家人还长,对父母不利。”《风俗通》有一篇佚文,“说五月五日生孩子,男害父,女害母”[S2/]。所以在这一天,人们要驱毒辟邪,在这一天沐浴木兰,挂艾草,穿彩绸,禁欲。
所以从上面的典故和文献来看,五月五日是毒月恶日是有一定出处的,不管是不是迷信,这个说法毕竟是那个时代的产物。然而,挂艾叶和彩丝的活动仍然在民间广泛流传。我相信这是保存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最好方法。
五、端午节源于人们祈求“男女共构精气,改造万物”的“成人节”[S2/]
按照这种观点,端午节只是辟邪的手段之一,而吃粽子和花生是传宗接代,其根本意义在于为粽子祈福。
这种说法也印证了孩子和家族世代在古代的重要性,也算是民间流传的一种说法。
我所知道的端午节:
1.端午节又称端午、端阳、崇武、崇武、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等。
2.我的家乡在内蒙古东北部。那里端午节的习俗是:①五月初四,去野外折柳枝,挖艾叶、山椒。这些东西准备好后,分别放在大门、屋檐、窗户上,据说可以辟邪。等到过几天,艾蒿干了以后,晚上就可以点燃了,据说可以驱虫。(2)端午节前几天,人们会去市场买芦苇叶、马立安(即包粽子的“绳子”,也是一种植物)和糯米。买回来后,他们会将芦苇叶和马立安浸泡在水中几天。端午节那天,各家各户会开始包粽子,煮粽子,煮粽子的锅里会放几个鹅蛋。据说吃了粽子煮的鹅蛋一年都不会生病,这是人们关心的表现。端午节前,大人们会去市场购买“葫芦挂件”(如下图),以表达驱邪平安之意。
这一天孩子们会在手腕和脚踝上戴上五颜六色的绳子,这也是一种驱邪的表现。
4。端午节的起源是什么?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更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屈原纪念屈原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纪念孝女曹娥
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迎涛神
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这则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投奔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孙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太守,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龙的节日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 元·吴廷晖:《龙舟夺标》[1]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恶日
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并且人们还避“端五”忌讳,称之为“端午”。
夏至
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秋瑾
纪念女诗人秋瑾
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并且喜欢骑马和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的称号。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在策划起义时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后人为敬仰她的诗,哀悼她的忠勇事迹,于是,与诗人节合并来纪念她,而诗人节又是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
编辑本段
端午是太阳的节日
端午是太阳的节日,中国还有一个是月亮的节日,就是中秋。端午节是在中午过,是驱邪的节日。太阳可以驱邪嘛。其实在屈原投江前就有了这个节日,这是一种战斗的图腾,是向邪恶进军的,艾草代替的是剑。 中国有很多端午的故事,比如水漫金山,白娘子喝雄黄酒。这是一个很悠远的民族的节日。屈原选择在端午节殉国,把端午节的人文精神提升了。本来这是一个伸张正义的节日,表现的是对龙的图腾崇拜,是出于人们对自然的恐惧;而屈原,赋予了这个节日新的意义,《离骚》是千秋绝妙词,“若无泽畔行吟苦,哪得千秋绝妙词”。这个古老的民族的习惯,因为屈原,得到了新的意义。拿今天来说,现在讲究和谐社会,所以每个战斗都是为了和谐。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
编辑本段
节日习俗
佩饰
旧时江浙一带端午时妇女的一种饰物。一般用金银丝或铜丝金箔做成,形状为小人骑虎,亦有另加钟、铃、缨及蒜、粽子等的。插在妇女发髻,也用以馈送。《清嘉录》云:“(五月五日)市人以金银丝制为繁缨、钟、铃诸状,骑人于虎,极精细,缀小钗,贯为串,或有用铜丝金箔者,供妇女插鬓。又互相献赉,名曰健人。”健人一说与艾人同意,只是以帛易艾,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云:“杭俗,健人即艾人,而易之以帛,作骆虎状,妇人皆戴之,”似此则当有驱邪辟疫之作用;一说即古时的步摇,纯为妇女装饰品(蔡云《吴献》注)。儿童头上还会用雄黄酒画上一个“王”
豆娘,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多见于江南。一些地区亦称作健人。此物一说源于古代的步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形式。《清嘉录》引《唐宋遗纪》云:“江谁南北,五日钗头彩胜之制,备极奇巧。凡以缯销翦制艾叶,或攒绣仙、佛、合、乌、虫、鱼、百兽之形,八宝群花之类。绉纱蜘蛛,绮榖凤麟,茧虎绒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蝉蝎,又葫芦瓜果,**逼真。加以幡幢宝盖,绣球繁缨,钟铃百状,或贯以串,名曰豆娘,不可胜纪。”
艾虎,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我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风俗通》云:“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恶”。故民间多取虎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节的艾虎为最具特色。艾虎或以艾编剪而成,或剪彩为虎,粘以艾叶,佩戴于发际身畔。端午节饰戴艾虎的风习已经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宋陈元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端午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王沂公《端午帖子》诗:‘钗头艾虎辟群邪,晓驾祥云七宝车’。”又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古诗云:‘玉燕钗头艾虎轻’,即此意也。”
画额,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山西《河曲县志》云:“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谓可却病延年。”
长命缕,端午节时厌胜佩饰。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别称“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不一,形制、功用大体相同。其俗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此类节物的形制大体有五:简单的以五色丝线合股成绳,系于臂膀;在五彩绳上缀饰金锡饰物,挂于项颈;五彩绳折成方胜,饰于胸前;五彩绳结为人像戴之;以五彩丝线绣绘日月星辰乌兽等物,敬献尊长。此俗始于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辟兵绍”。以后相沿成习,直至近、现代。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记当时风俗:“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续罗制成小虎及粽子、壶卢、樱桃、桑葚之类,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其中唐宋时,更有宫廷赐大臣此种节物之事。史载唐代宗兴元元年端节,宫廷曾赐百索一轴。又《宋史·礼志十五》:“前一日,以金缕延寿带、彩丝续命缕分赐百官。节日戴以入。” 荷包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戴香包颇有讲究。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竿、斗鸡赶兔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讲究,如果是热恋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二枚别致的香包,赶在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小伙子戴着心上人送给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围男女的评论,直夸小伙的对象心灵手巧。
禳解、祛除及避五毒
五毒 如上所述,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其实,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这才形成此习惯。种种节俗,如采药,以雄黄酒洒墙壁门窗,饮蒲酒等,看似迷信,但又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卫生活动。端午实在可算是传统的医药卫生节,是人民群众与疾病、毒虫做斗争的节日。今天这些卫生习俗仍然是应发展,并应弘扬传承的。
以上是边肖对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s2/]及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关于端午节起源和习俗的问题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