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个关于因材施教原则的问题(因材施教原则的一个例子)。以下是边肖对这个问题的总结。让我们来看看。
第一,因材施教的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在教学中,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和自身素质,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进行针对性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短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不同类型、不同能力的学生的学习表现是极其复杂的,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智慧灵活设计教学方法。因材施教策略的设计和实施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教师应注意观察和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
学生在问题事件中的表现尤其是一个值得分析的标志,从中可以发现他们独特的认知特点和动机倾向。多问一些类似“你为什么困惑?卡在哪里?”学生学习的明显顺畅也值得关注和分析,从中可以发现学生擅长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以及学习的动机,分析学生在思维和理解上的特点等等。通过观察分析了解学生的特点。
2.对待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具体分析,区别对待。
有些学生学习成绩差是因为思维水平低,有些学生受学习风格限制,有些学生受学习动机阻碍。在实际情境中,动机、能力、风格等因素是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所以一定要从动机维持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入手。
对于能力低下的学生来说,采取不同的措施使他们在自尊自信的状态下学习尤为重要。如果教育不当,抹去了能力差的学生的自尊,无异于雪上加霜,夺走了他们发展的动力源泉。
3.教师应根据自己对学生学习风格的理解,提供风格匹配的教学方法。
研究表明,当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学生的学习风格相匹配时,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比如,对于喜欢形象表征的学生,用图式解释概念,避免安排喜欢沉默的学生在教室门口等待。因为没有一种认知风格可以适用于所有的知识学习,如果学习者在学习中固守某种认知风格,必然会在一些不适合自己风格的科目中失败。
研究者认为,个人的学习风格是一种习惯,后天的经验和训练起着很大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先匹配的教学方式不会像匹配教学那样轻松,一定要细致渐进,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学习的反馈及时调整。
4.教师不仅要自己分析和把握学生的学习风格,还要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风格特点,督促学生将学习风格转化为学习策略。
1998年,Laeddin和Stilley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当某一学科的物质要求与他们的认知风格相匹配时,他们的实际学习效果不如他们预期的好,但当物质要求与他们的认知风格不匹配时,他们学得比预期的好。雷丁对这一结果的解释是,这些学生意识到了自己的学习风格与材料结构的匹配,因此做出了相应的高期望。
事实上,这一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当学习者能够意识到学习风格特征与学习任务要求的匹配关系时,就能够做出积极的努力。做一个策略学习者,你至少要清楚自己的学习能力,知道完成学习任务的不同方法和要求,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不同于学习风格。
学习风格是个体所拥有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学习风格,并且往往是无意识偏好的,而学习策略则是根据具体学习任务的性质而具有灵活性、计划性和适应性。只有在教师有意识的训练下,学生才能充分认识自己,积极扬长避短。当学生有了学习策略意识,意识到自己习惯的学习方式及其利弊时,就会主动进行调整。
需要指出的是,因材施教并不是为了减少学生之间的差异。事实上,在有效的个性化教学策略的影响下,学生学习水平的发展差异可能会更大,因为他们能否充分受益于教育条件本身就是他们潜力的体现。
在合适的学习条件下,潜能低的人可以发挥潜能,潜能高的人会发展得更快。教师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蓝图,有意识地去培养。
二、因材施教的原则是什么
在教学中,老师们都会发现每个学生的*格*好、学习情况、接受能力等都是不同的,真心想做好教育的教师,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因材施教,找到适合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主性。那么,教师怎么才能够做好因材施教呢?小徐老师在常年的教学中有一定的经验,现分享给大家。
一、从学生的性格脾气下手,找到学生愿意接受的、有效的沟通方式引导学生学习。
常年当老师都知道,每个孩子的脾气性格是不一样,有的乐观向上,自我感觉良好,有的悲观敏感,内在动力不足;有的顺从,有的叛逆等等,而正因为性格脾气不同,因此他们愿意接受的、有效沟通方式也不同,只有找到学生愿意接受的管理教育方式,学生才愿意“亲师,信师”,学习起来才更有效果。
1、对于乐观向上,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要时时给他们敲敲警钟,不断激励他,让他看到自己学习上的不足。
2、对悲观敏感,内在动力不足的学生,要以鼓励为主,隔一周或半个月时间就跟这样的孩子谈谈心,倾听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并将老师看到的他们的优点说给他们,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优势,提高学习动力。
青少年时期,孩子的个人价值感几乎全部来自老师和家长的评价,一些悲观敏感的学生,多数学习成绩不好,常时间被否定,被忽视,被打击等,造成此类学生对自己失去信心,每天像老和尚撞钟一样,学习机械,没有动力,正因此个人学习态度处于迟钝的状态,因此学习也很难有起色。因此,对这类学生一定要鼓励,要帮助孩子“转念”,也就是改变对自己的自我评价,提高自我期望值,从而提升内心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帮此类孩子“转念”要告诉孩子三个步骤:
一要善于沟通,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在学习上的困惑,并且在学生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时要告诉此类学生的优点在哪里,帮他树立起相对准确的自我评价。
二要不断给此类学生合适的机会,让他们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设计适合此类学生的问题,让他们来回答,不断强化在学习上和积极性和信心。
二要帮此类学生设计一些小的学习目标,让他们在不断达成目标的过程中,找到动力,找到自信。同时也要告诉他们,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一时的兴起无法迎来长足的进步,只有长期的坚持,持续的努力才能赢得最好的自己。千万不要被一时的成败打败了。
3、对于叛逆的学生而言,是老师和家长最怵头的学生,这样的孩子戒备心强,往往跟老师有很深的隔阂,所以在和此次学生沟通时,要有足够的宽容心和耐心,当他们感觉自己的自尊心和内心的自由空间不被侵犯时,才能慢慢放下逆反心理,减少师生之间的内耗,才会认真学习。
在学校叛逆的学生,大多都对老师有不满,此时,老师不可进一步激化学生对老师的不满,做一个与众不同的老师,不逼着他做他不喜欢的事情,对他像朋友一样的关心和爱护,化解内心的坚冰,同时也给这类学生一些适合的问题,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来,变学习的旁观者为课堂上的主人公,当老师和学生化干戈为玉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此类学生才会收起锋芒,跟紧老师的步伐向前走。
在我的班上,每年都有叛逆的学生,我从来不拿有色眼镜看他们,反而给他们足够的自由空间来尊重他们,比如作业没写,我会温和的说:“怎么回事?是不是老师留的作业不适合你?明天你想写什么作业,自己可以决定,明天我期待你精彩的作业。”第一次我说这些,他们会不以为然,第二次我再说这些,他们就会不好意思,第三次他们就会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真的自己寻找一些自己爱做的作业交给我,我会适时的表扬他们,让他们找到存在感,很快他们的心就会被我暖化,认真学习起来。
二、从学生的学习情况下手,按可接受的能力和学习的进度安排学习和作业内容,让教学有层次感,让学习成绩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找到存在感。
现在有些孩子为什么学着学着就厌学了,就不想跟了,自暴自弃了?很多人仅看到了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看到学习在接受能力上和其他同学的差距,如果一味地打击接受能力差的孩子,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而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如果每天只让他们重复简单的学习任务,他们也会厌倦,因此因材施教,才是让学生找到学习动力,找到信心的最有效办法。
1、接受能力不同的学生,作业层次也不同
每天,我给学生们留的作业是分层次的,第一项作业是基础性的,比如复习这几天课上所学内容,并整理错题集,将今天出现错误的题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第二项作业是拓展性的,留一些拓展性习题给学生们做。
这样一来,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选择,后劲生可以通过复习前面所学的功课,达到知识上的巩固,而不会因为知识的拔高和拓展打压到自己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当这些接受能力差的同学真正理解了知识,再去做题就会感觉轻松很多,对学习的厌恶之情就会消失,学习的自信心也会慢慢建立起来,所以对接受能力差的学生,老师一定要学会等一等,千万不可拔苗助长。
而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则可以通过做一些拓展提高性的题来满足自己对学习的挑战,不会被简单重复性的作业搞得了无生趣。
2、接受能力不同,在课堂上所设计的问题也不同
很多初中生,最怕在课堂上回答不上老师的问题而丢脸,因此老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尽量不要发难学生,尽量通过启发可以让学生答出来,并给学生以肯定。
例如在语文课上,对于思维活跃的学生,我会让他们回答开放性题目,对于基础知识好的学生,我会让他们答知识类题目。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找到自己的位置,自己擅长的题目上,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因材施教,也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另外,在教学中,因材施教还体现在各个方面,例如排座位,担任班干部上也要在了解学生的个性和特点上来安排。什么学生适合什么样的座位和同桌才能互帮互助,互相激烈,提高学习成绩,什么学生适合担任什么班务这些都是因材施教的一个方面。
总之,作为教师,只有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方式,选择适合学生的沟通和教育方式,选择适合学生的座位和职务等,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个人的能动性和集体的凝聚力,将学习效果发挥到最好。
三、因材施教的原则是什么?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体差异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差异化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因材施教不仅是古代汉语教学经验的结晶,也是现代教学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具有非常丰富的现代价值。因材施教对于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孔子是第一个因材施教的老师。第一,他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能因材施教,让学生充分发挥才能,不断进步。教师也积极运用这种教学方式,了解学生的特长,引导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和天赋去学习,从而更高效地收获和进步。
了解学生的个体特征是因材施教的基础。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德、智、体发展的特点,各科的学习情况和成绩,他们的兴趣、爱好、优缺点,然后因材施教。
四、因材施教的原则是什么?
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体差异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差异化教学,让每个学生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机会和条件。因材施教原则要求教学既要按照课程标准和教材规定的目标任务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提出统一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体差异出发,让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上得到应有的充分发展。
为大多数学生授课。教学要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努力达到教学的深度和进度,让大多数学生接受。如果教的太悲伤太快,有些学生可能吃不下饭,可能会消化不良。如果教学太容易,太慢,一些学生会吃不饱饭。因此,因材施教在教学中必须处理好难与易、快与慢、多与少的关系。
因材施教是禁忌
要抓住每一个教育机会,正视问题,尊重差异,根据学生的资质、兴趣和期望,结合社会的长远需要和人的需要进行引导和教育,在注重应用能力培养的同时,还要注重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发展,培养具有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高的创造性人才,为学生终身学习和个性化发展奠定基础。
无论是理解学生,还是把握教材,都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坚持这一主导思想。所以要转变思路,确定所有学生都是可塑人才。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学不会的学生。
以上内容参考人民网——“超越因材施教”无非就是因材施教。
以上是边肖对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的一个例子)及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因材施教原则的问题(因材施教原则的一个例子)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