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下地下水污染的问题(地下水污染途径)。以下是这个问题的总结。让我们来看看。
地下水污染的含义和特征
5.1.1.1地下水污染的意义
对水污染的含义没有统一的认识。目前普遍的观点有三种:一种是水体受人类活动影响后改变了“自然”状态,即进入水体的某种物质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背景含量;二是认为部分污染物进入水体后,水体质量恶化,破坏了水体的原有用途;三是认为人类活动导致进入水体的物质数量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导致水质恶化。第一种观点是从绝对意义上理解水污染,但人类活动极大地改变了自然环境,很难找到处于“自然”状态的水。目前更多的人认为进入水体的污染物量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水质恶化,影响了水体的使用。
关于地下水污染的含义,目前影响较大的有以下几种:
德国的Matthess(1982)认为:“被人类活动污染的地下水是指总溶解固体和总悬浮固体直接或间接超过国内或国际饮用水和工业用水标准的最高允许浓度的地下水。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天然地下水也可能含有超标成分。在这种情况下,根据某些成分含量超过自然变化值的现象,也可视为污染。”
法国的弗里德在《地下水污染》一书中提到:“污染是指地下水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的改变,在各个方面限制或阻碍了地下水的利用。”
美国学者米勒在讨论“污染”时指出:“污染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使天然水和水的恶化到其适用性被破坏的程度。”
Freeze和Cherry(1987)在《地下水》一书中指出:“任何由于人类活动而进入水环境的溶解物质,无论其浓度是否已明显恶化了水质,都被称为污染物,污染一词被视为污染浓度已达到不可接受水平的水质状况的专用术语。”
E.л,前苏联水文地质学家。Mинкин认为,所谓水源地地下水污染,是指除了水源地本身的影响外,由于生产生活条件等多种因素,使地下水水质直接或间接恶化,导致全部或部分不能作为供水水源的情况。他还指出,如果高TDS含量的水在自然条件下延伸到水源地,或者高TDS含量的水与淡水含水层和地表水有水力联系并渗入到水源地,不能称为地下水污染,只能说明水源地的取水量超过了其允许开采量,导致地下水的排放。
从上面引用的一些论点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相互矛盾的观点,主要有两点不同。一个是污染标准:有人提出了明确的标准,即地下水中某些成分浓度超过水质标准的现象称为地下水污染;有些人只提一个抽象的标准,即地下水中某些成分的浓度达到“不可接受的水平”或“适用性被破坏”的现象称为地下水污染。二是污染原因:有人认为地下水污染是人类活动造成的特有现象,自然条件下形成的某些成分的富集和稀释不能称为污染;但也有人认为,不管是人类活动造成的,还是自然形成的,只要浓度超过水质标准,就叫地下水污染。
在自然地质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地下水中的某些成分可能相对丰富或相对缺乏,从而可能产生不合格的水质。如果把这两种成因不同的现象统称为“地下水污染”,在科学上是不严谨的,从地下水资源保护的实践角度也是不可取的。因为前者形成于漫长的地质历史,它的出现是必然的;后者是在比较短的人类历史中形成的,只要找出原因和途径,采取相应的措施,是可以预防的。因此,从术语和意义上,从科学的严谨性和实用性上来区分以上两种原因造成的现象,是更可取的。
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地下水中某些组分的浓度总是处于由小到大的量变过程中,在其浓度超标之前就已经发生了实际污染。所以浓度超标后,就被视为污染,失去了预防的意义。当然,在判断地下水是否被污染时,要参考水质标准,但其目的并不是以此作为地下水污染的标准,而是根据它来判断地下水水质是否在恶化。如果向恶化方向发展,则视为“地下水污染”,反之亦然。
虽然人们对水污染的含义有不同的看法,但污染导致水质恶化是一个共识。1984年5月11日,第六届NPC常务委员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对“水污染”作了明确的定义:“水污染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干预而发生化学、物理、生物或放射性特征变化,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因此,根据以上对“水污染”及相关法律的论述,人们认为水污染(地表水污染和地下水污染)更合理的定义应该是:任何在人类活动影响下,水质向恶化方向变化的现象统称为“水污染”。不管这种现象是否使水质恶化到影响使用的程度,只要出现这种现象,就应该视为污染。因此,判断水体是否被污染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水质向恶化方向发展;第二,这种变化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5.1.1.2地下水污染特征
由于储存、分布和环境的差异,地表水和地下水表现出不同的污染特征。
地表水污染能见度强,容易发现;其循环周期短,易于净化和恢复水质。
地下水的污染特征是由地下水的储存特性决定的。地下水储存在地表下的含水层中,在其中缓慢流动。上部有一定厚度的非饱和土层作为天然屏障,地面污染物进入地下水前必须穿过非饱和土层。上述特征使得地下水污染具有以下特点:
(1)隐蔽
由于污染发生在地表以下的含水介质中,地下水往往受到相当程度的污染,但从外观上往往难以鉴别。一般来说,无色无味,无法像地表水一样从颜色和气味或者鱼类等生物的死亡和灭绝中分辨出来。即使人们饮用了被有害或有毒成分污染的地下水,其对人体的影响一般也是慢性的,不易察觉的。
(2)不可逆性
地下水一旦被污染,就很难恢复。由于地下水流动缓慢,需要很长时间等待自然地下水径流带走污染物。而且沙子作为水介质,可以吸附很多污染物,使得污染物的去除更加复杂和困难。即使切断污染源,含水层本身的净化也至少需要十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3)滞后
滞后现象表明,由于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效应,含水层上方包气带土壤中的污染物会在一定程度上延缓潜水含水层的污染。对于承压含水层,由于上部隔水层顶板的存在,污染物向下运移的速度会比较慢。由于地下水在多孔介质的微孔中渗透较慢,实际日移动距离往往在米量级,因此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迁移扩散相当缓慢。
地下水污染特征
地下水和地表水(河流、湖泊、水库、海洋等。).)是水文循环中两个不同的环节,在水动力学和环境化学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地下水污染不同于地表水污染。
1.地下水污染隐蔽。
地下水存在于地表以下一定深度,通过包气带与地表隔开。除非钻孔暴露,一般很难用肉眼直接观察到,而且不像地表水体,水体是否被污染可以通过水中生物的颜色、气味、种类、死亡个体来推断。地表水可以直接与地面上的各种人类活动相关,污染物很容易进入水体并被及时检测出来。但地下水由于有上覆土或包气带,具有一定的保护能力,尤其是上覆土透水性差。如果有一定厚度的粘性土层,通过植物根系的过滤和吸收,可以减少甚至避免污染物在土壤和包气带中的截留量,从而减少甚至避免污染的发生。
2.污染过程缓慢。
与地表水污染过程相比,地下水污染过程相对缓慢。这有三个原因。一是地下水覆盖的土壤和包气带具有一定的拦截和自净能力,或者具有一定的环境容量。只有当污染组分的值接近或超过土壤和包气带的容量时,污染物才能进入地下水;其次,含有污染物的水通过土壤和包气带进入地下水往往需要一定的入渗时间,这与入渗强度、土壤包气带厚度和岩性的渗透性有关,也就是说,污染水从地表进入到地下水中检测到污染物之间存在时滞;第三,地表水在河流中经常以网的形式运动和排放,速度快,交替更新的时间短。地下水以渗流场的形式运动,含水层分布广、量大,实际流量远小于河流。因此,污染物进入地下水后,会在水和岩石的作用下扩散、稀释或浓度降低。因此,污染物进入地表水的时间过程比地下水快得多,地下水的污染过程较慢。
3.地下水污染很难控制。
地下水实际流速慢,含水层大,水质交替更新的周期比地表水长得多。据全球统计,地表水(河流)水质更新的平均时间一般为15-20天,而地下水水质更新的平均时间为1400年。从这两个数字的对比可以看出,地下水一旦受到污染,很难在短时间内通过自然过程清除污染后果,也很难通过人工方法清除如此巨大且深埋的含水层中的污染物。因此,地下水污染的解决主要依靠源头控制和事前预防措施。这也是很多学者认为地下水污染难以控制的原因。
什么是地下水污染?
地下水污染主要是指人类活动改变了地下水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生物特性,导致质量下降的现象。
地表以下地层复杂,地下水流动极其缓慢。因此,地下水污染具有过程缓慢、难以发现和控制的特点。地下水一旦被污染,即使彻底消除污染源,也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才能恢复水质。至于人工蓄水层的更新,问题就更复杂了。
污染原因
地下水污染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地下水水质恶化。地下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有:工业废水直接排入地下,受污染的地表水侵入地下含水层,人畜粪便或过量使用农药污染的水渗入地下。污染的结果是增加地下水中有害成分的含量,如酚、铬、汞、砷、放射性物质、细菌和有机物。被污染的地下水对人体健康和工农业生产有害。
污染特征
地表以下地层复杂,地下水流动极其缓慢。因此,地下水污染具有过程缓慢、难以发现和控制的特点。地下水一旦被污染,即使彻底消除污染源,也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才能恢复水质。至于人工蓄水层的更新,问题就更复杂了。
地下水污染与地表水污染有一些明显的区别:由于污染物进入含水层,移动缓慢,污染往往是逐渐发生的,如果没有专门的监测,很难及时发现;发现地下水污染后,不像地表水那样容易确定污染源。更重要的是,地下水污染不容易消除。消除污染源后,地表水可在短时间内得到净化;而地下水,即使消除了污染源,进入含水层的污染物仍然会长期产生不利影响。
污染源
进入地下水的污染物来自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
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会增加地下水的总盐度、总硬度、硝酸盐和氯化物含量,有时还会造成病原体污染。
危险废物填埋场渗滤液或其他污染物的泄漏会对地表水和地下水产生负面影响。[1]
工业废水和工业废物会增加地下水中有机和无机化合物的浓度。
农业上化肥和有机肥的施用,会大规模增加地下水中的硝酸盐含量。农药对地下水的污染较轻,仅限于浅层。农业耕作活动可促进土壤有机质的氧化,如有机氮被氧化成无机氮(主要是硝态氮),随渗流进入地下水。天然盐水会用盐水污染地下天然淡水。
小路
地下水污染的方式有很多。
浅谈地下水污染
大致可分为四类:①间歇浸润型。大气降水或其他灌溉水使污染物随水通过包气带,周期性渗入含水层,主要是污染潜水。沥滤固体废物堆造成的污染属于这一类。②持续浸润型。污染物不断随水渗入含水层,主要是污染潜水。这种地下水污染是由于废水聚集区(如废水渠、废水池、废水渗井等)不断渗漏造成的。).)和受污染的地表水。③溢出型。污染物通过溢流从受污染的含水层(或天然含盐含水层)转移到未受污染的含水层(或天然淡水含水层)。污染物要么穿过整个夹层,要么穿过指出地层的天窗,要么穿过损坏的井管,污染潜水和承压水。地下水的开采改变了溢流的方向,使受污染的地下水进入未受污染的承压水,仅此而已。④径流型。污染物通过地下径流进入含水层,污染潜水或承压水。污染物通过地下岩溶隧道进入含水层,属于这一类。
地下水是如何被污染的?
地下水污染:
主要是指人类活动改变了地下水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生物特征,导致地下水质量下降的现象。地下地层复杂,地下水流动极其缓慢。因此,地下水污染具有过程缓慢、难以发现和控制的特点。
污染模式:
地下水污染可分为两种:直接污染和二次污染。直接污染的特点是污染物直接进入含水层,在污染过程中污染物的性质保持不变。这是地下水污染的主要途径。次生污染物的特点是地下水污染不是污染物直接进入含水层,而是污染物作用于其他物质,使这些物质的某些成分进入地下水。比如污染导致地下水硬度增加,溶解氧减少。二次污染过程复杂,污染原因多种多样。
污染途径:
地下水污染的方式很多,大致可以分为四类:①间歇入渗型。大气降水或其他灌溉水使污染物随水通过包气带,周期性渗入含水层,主要是污染潜水。沥滤固体废物堆造成的污染属于这一类。②持续浸润型。污染物随着水不断渗入含水层。主要是污染潜水。废水收集区(如废水沟、废水池、废水渗井等)连续渗漏造成的地下水污染。).)和受污染的地表水体都属于这一类。③溢出型。污染物通过溢流从受污染的含水层(或天然咸水含水层)转移到未受污染的含水层(或天然淡水含水层)。污染物要么穿过整个夹层,穿过地层中指出的天窗,要么通过破坏。受污染的潜水和承压水。开采地下水改变溢流方向,使受污染的地下水进入未受污染的承压水,就是这种情况。④径流型。污染物通过地下径流进入含水层,污染潜水或承压水。污染物通过地下岩溶隧道进入含水层,就是这种情况。
地下水污染的基本概念
4.4.1.1地下水污染的意义
自19世纪以来,不同的学者(如德国的梅恩斯、法国的弗里德、美国的米勒等。)对地下水污染的定义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从各种观点的阐述中可以发现,两者的区别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污染标准。有人提出一个明确的标准,即地下水中某些成分的浓度超过水质标准的现象称为地下水污染;有人只是提出了一个抽象的标准,即地下水中某些成分的浓度达到“不允许的水平”或适用性被破坏的现象称为地下水污染。二是污染原因。有人认为地下水污染是人类活动造成的特有现象,自然条件下形成的某些成分的富集和稀释不能称为污染;但也有人认为,不管是人类活动造成的,还是自然形成的,只要浓度超过水质标准,就叫地下水污染。
事实上,在自然地质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地下水中的某些成分可能相对丰富或相对缺乏,导致水质不合格。如果把这两种成因不同的现象统称为“地下水污染”,在科学上是不严谨的,从地下水资源保护的实践角度也是不可取的。因为前者形成于漫长的地质历史,它的出现是必然的;后者是在人类短暂的历史中形成的,只要找出原因和途径,采取相应的措施,是可以预防的。因此,从科学的严谨性和实用性来说,从术语和意义上区分上述两种原因造成的现象是更可取的。
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地下水中各种成分的浓度变化大多处于由小到大的量变过程中,在其浓度超过一定标准之前,实际污染就已经发生了。因此,如果成分浓度超标,就会被视为污染,预防的意义也就失去了。当然,在判断地下水是否被污染时,要参考水质标准,但其目的并不是以此作为地下水污染的标准,而是根据它来判断地下水水质是否在恶化。如果向恶化方向发展,则视为“地下水污染”,否则不算。
虽然人们对水污染的含义有不同的看法,但污染导致水质恶化是一个共识。目前比较合理的定义可以表述为“地下水污染”,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地下水的质量正在恶化。不管这种现象是否使水质恶化到影响使用的程度,只要出现这种现象,就应该视为污染。天然地下水环境中水质不适宜的现象不应视为污染,而应称为天然水质异常。所以判断水体是否被污染必须满足两个条件。首先,水质正在恶化;这种变化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沈等,1993)。
4.4.1.2地下水污染物
与地下水污染的定义相对应,所有因人类活动而进入地下水并使水质恶化的物质,无论其浓度是否达到使水质明显恶化的程度,都称为地下水污染物。由于地下水存在于地下岩石介质中,污染物进入地下的难易程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污染源、地下水埋藏条件、包气带的岩性和结构、污染物的理化性质等。因此,虽然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力联系,但就污染物的种类而言,地表水污染和地下水污染并不完全相同。
地下水污染物种类多,分类方法多。一般可以大致分为三类:化学污染物、放射性污染物和生物污染物。
(1)化学污染物
化学污染物是三类污染物中最多样和最常见的。它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
无机污染物包括各种无机盐和微量金属及非金属污染。目前,最常见的污染是NO3-N,其次是Cl-、硬度、
、TDS等等。它们的特点是大面积污染多,局部地区污染少,常见于城市地区的地下水中。微量金属污染物和非金属污染物相对较少,多见于金属和非金属矿床开采、冶炼和加工的地区。
有机化合物有很多种。根据Beilstein有机化学数据库,从1771年到2008年,已确认的有机化合物有1030万种,每年都有新的有机化合物被合成出来。由于生产、运输、储存和使用不当,各种有机化合物可能进入地下水系统。这些有机化合物中的许多难以降解并且具有高毒性。虽然它们在地下水中的含量可能很低,通常以μg/L甚至ng/L计算,但对供水安全危害很大。
由于有机污染物的种类繁多,人们对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的认识远远落后于有机污染物的发展速度。例如,国家环保局(2004年)饮用水标准列出了171种有机污染物,其中只有61种明确有饮用水标准上限。目前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分类还不完善,主要是有机污染物,如卤代烃、氯苯类、单环芳烃、农药、多环芳烃、酚类、酯类等。随着分析技术的发展和研究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有机污染物将被发现和重视。
(2)放射性污染物
地下水中放射性污染物种类相对较少,如226Ra、238U、60Co、90Sr等。这些污染物只在一些地方发现,大部分与放射性物质的生产和使用有关,如核电站核废料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医疗单位放射治疗过程中产生的废水等。
(3)生物污染物
地下水中的生物污染物主要包括细菌和病毒。主要由人畜排泄物和尸体引起,常出现在卫生条件差的农村地区。
4.4.1.3的污染源
地下水污染源按其成因可分为人为污染源和自然污染源。人为污染源是指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污染物,包括液体废弃物,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地表径流等。固体废物,例如生活废物和工业废物;农业生产中化肥和农药的使用。自然污染源是指自然存在但在人类活动影响下才进入地下水环境的污染物,如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海水入侵或含水层中的咸水进入淡水含水层,污染地下水;矿井水氧化一些矿物质,形成更易溶解的化合物,成为地下水的污染源。
地下水污染源按其分布形式分为点污染源、线污染源和非点污染源。点污染源是指相对较小的污染源,如相对独立的垃圾填埋场、污水渗坑等;线状污染源是指线状污染源,如长期排污河流、地下水和污水管道渗漏、铁路沿线废弃物排放等;非点源污染源是指相对较大的污染源,如农田大量施用化肥、农药等。需要注意的是,污染源按分布形态分类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研究的规模和范围有关。例如,在研究垃圾填埋场对周边地下水的影响时,不应将其视为点源,其规模和形态分布对地下水污染羽流的分布有明显影响。在研究填埋场分布对区域地下水污染的影响时,可将它们视为各填埋场的点污染源。
造成地下水污染的污染源有很多种。图4.14显示了一些常见的污染源井。根据美国等一些国家的统计数据,对地下水环境质量影响最大的污染源主要有五类,分别是地下储水池、化粪池、农业活动、城市垃圾填埋场和污水坑。
图4.14地下水污染和常见污染源示意图
(根据Zaporozec等人,2000年,有一些变化)
(1)地下储罐
地下储罐常年埋在地下,储罐腐蚀泄漏造成的地下水污染已成为目前人们密切关注的污染源之一。尤其是市区广泛分布的油库、加油站。据统计,1989 ~ 1990年期间,美国地下储油罐约有200万个,其中9万个被确认发生泄漏。根据美国环境保护署(2009年)的估计,中国现有的地下储油罐中有35%在泄漏。目前,中国还没有对这种污染进行全面的监测,但研究证据表明,在一些地区,尤其是城市,确实存在渗漏问题。此类污染源释放到地下水中的污染物多为有机溶剂,且多为石油产品和燃料油,常造成地下水单环芳烃(苯、甲苯、乙苯、二甲苯)和C6-C16石油烃的污染,危害很大。
(2)化粪池
城市地下广泛分布的各种化粪池和污水管道系统的渗漏是城市地下水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城市污水的主要污染物来自粪便排泄,主要污染物为BOD、COD、总悬浮物(TSS)、总氮(TN)、总磷(TP)和病原微生物。当它们渗漏到地下水中时,往往会造成地下水的硝态氮、TDS、总硬度污染和细菌污染,这与城市地区常见的地下水氮污染和盐污染有关。
(3)农业活动
农业活动中过量施用化肥和农药是造成农业区地下水大规模硝态氮污染和农药污染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化肥年消耗量为4124×104t,按播种面积计算为400kg/hm2,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污染水体而设定的225kg/hm2的安全上限。化肥平均利用率只有40%左右。我国农药年消耗量超过30×104t,除30% ~ 40%被农作物吸收外,大部分进入水体、土壤和农产品中,不同程度地污染了我国933.3×104hm2的耕地。部分地区生产的蔬菜水果硝酸盐、农药、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残留超标,对人民健康构成威胁。
(4)城市垃圾填埋场
垃圾填埋场是城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地下水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尤其是大量没有合理选址、设计和建设的简易填埋场。2004年北京平原垃圾填埋场调查数据显示,北京平原共有非正规垃圾处理场和中转站368个,占经营性垃圾处理场总数的95%。由于简易垃圾填埋场缺乏环保措施,很多地区垃圾泛滥,蚊蝇滋生,臭气飘散,不仅影响周边环境,还会对地下水造成更严重的污染。由于垃圾填埋场成分复杂,渗滤液对地下水的污染也十分复杂,往往具有浓度高、种类多、处理难的特点,严重威胁着城市地下水的安全。
(5)污水坑和池
污水坑往往是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用来贮存、排放或处理污水的临时性或永久性的坑。有些不受影响,有些则不然。此类污染源管理不善或保护措施不足是其泄漏和污染地下水的主要原因。由于工业企业类型不同,污染类型也不尽相同。在许多历史工业企业和一些中小企业的生产过程中,由于没有污水管网,污水随意排放,或排入随意挖的污水坑或沟渠,造成土壤和地下水的严重污染。即使在企业搬迁功能发生变化后,一些污染物仍可能造成巨大危害。
4.4.1.4的污染路径
根据地下水的水力特征,地下水污染主要包括间歇入渗、连续入渗、溢流和径流(林念锋等,1990)。
(1)间歇渗透型
这种类型多由降水的间歇淋溶和污染源对地下水的不连续渗透造成,如农田、垃圾填埋场、矿山等。(图4.15a,b)。
(2)连续渗透型
这种类型多为受污染的地表水长期持续下渗,造成地下水污染,如排污口、污水坑等。(图4.15c,D,E)。
(3)溢流型
溢流型是指受污染的浅层地下水通过弱透水层、岩性“天窗”和井管溢流到相邻含水层,造成相邻含水层的污染(图4.16a、B、C、D)。
(4)径流类型
径流型是指受污染的地下水在地下水水力梯度的影响下,从某地流向未受污染的地下水,如海水入侵、污水通过岩溶管道流向抽水井等。
(5)直喷式
污水通过钻孔注入含水层(图4.16e),或通过岩溶漏斗和岩溶竖井注入地下水。
图4.15地下水污染路径剖面示意图
(据林念丰等人1990年整理)
4.4.1.5的污染特征。
由于储存、分布和环境的差异,地表水和地下水表现出不同的污染特征。地下水存在于地下含水层中,并在其中缓慢移动。上部有一定厚度的包气带作为天然屏障,地面污染物进入地下水前必须通过包气带。以上条件使得地下水污染具有以下特点。
(1)隐蔽
由于污染发生在地表以下的含水介质中,因此需要通过钻孔、取样、分析等手段对地下水进行揭露,从而判断地下水是否受到污染。由于包气带对污染物的净化和阻隔作用,地下水即使已经受到相当程度的污染,从外观上也往往难以识别。一般来说,无色无味,无法像地表水一样从颜色和气味或者鱼类等生物的死亡和灭绝中分辨出来。即使人们饮用了被有害或有毒成分污染的地下水,其对人体的影响一般也是慢性的,不易察觉的。因此,地下水污染往往具有很强的隐蔽性。
(2)长期性
地下水一旦受到污染,往往很难依靠天然的地下水径流去除污染物,或者依靠含水层的自净来恢复。这主要是因为地下水的径流速度很慢,即使在水体交替强烈的地区,地下水的径流速度与地表水体相比也很慢。但由于水介质的吸附作用,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迁移速度较慢。吸附或沉淀在水介质中的污染物很难通过抽水带出地面,往往长期存在于水介质中,缓慢释放并转移到地下水中。因此,地下水一旦受到污染,即使切断污染源,依靠含水层本身的循环和自然净化,也需要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地下水污染显然是长期的。
(3)难以恢复
因为地下水埋在地下,防治地下水污染的难度和成本比地表水治理要大得多。如上所述,在大多数情况下,很难通过抽出受污染的地下水来提取地下水中的所有污染物。需要结合一些原位修复措施,包括地下工程,同时对受污染的地下水和含水层进行治理,大大增加了地下水污染治理的难度和成本。虽然国际上已经有一些控制污染场地地下水污染的技术,但即使是发达国家也有选择地处理一些污染场地的地下水,因为难度大,成本高。目前,区域非点源污染还没有有效的控制技术。因此,人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地下水污染的不可恢复性。
图4.16地下水污染路径(断面)
(据林念丰等人1990年整理)
以上是对地下水污染的介绍,以及地下水污染的途径。不知道你有没有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如果你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内容,记得关注这个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