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个关于艾略特《荒原》的问题(艾略特《荒原》的象征意义)。以下是这个问题的总结。让我们来看看。
《荒原》这首诗被认为是欧洲文学史上的里程碑。
《荒原》这首诗被认为是欧洲文学史上的里程碑。批评家通常认为它反映了西方精神文明的死亡,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荒原》反映了“救赎”的宗教思想。有些人在荒原上看到了死亡和颓废。有人在他的诗中看到了希望和重生。
艾略特的诗备受争议,但他从未告诉评论家和读者他的意图。也许他的诗歌的魅力在于它的多变性和开放性。
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1888-1965)是英美诗人、剧作家和评论家。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祖籍英国。1906年,艾略特进入哈佛大学,在英国和法国学习哲学和文学。他深受新人文主义者欧文·白璧德反浪漫主义观念的影响,走上了象征主义诗歌创作之路。1927年,他加入了英国国籍和英格兰教会。194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艾略特于1909年开始创作诗歌,并出版了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诗集》、《荒原》、《艾略特诗集》、《一个有心人》、《灰色星期三》、《诗选》、《四重奏》等。
01.《荒原》由五部分组成。
诗歌《荒原》的标题是:“当一个孩子问她西比尔想要什么时,她回答说,‘我想死’”。标题引自一位罗马作家的小说。在小说中,西比尔获得了永生。然而,她忘了向年轻时的自己索要礼物,只能看着自己变老变丑。没有了青春和美貌,长寿对她来说其实是一种折磨。作者和艾略特一样,要么追求美,要么选择死亡。
作者在《死神的葬礼》中描述的生与死,作者在《棋谱》中展示的辉煌与衰败,在《火诫》中描绘的情欲与麻木,在《水之死》中展示的贪婪与欲望,包括《雷霆万钧》结尾的困惑与救赎,都是通过这些意象传达的。作者把水比作杀人的欲望,把它比作拯救干旱荒原的雨水。作者描述了死亡和堕落,以及重生和救赎。在这种不完整的表达中,我们无法分辨他到底想说什么,但正是这种碎片化和犹豫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这片荒原是艾略特内心焦虑、彷徨和迷茫的真实写照。
作者使用了大量零碎和不相关的意象来构成全诗,段落之间有大量的时间空跳跃。破碎和跳跃是全诗《荒原》的主题。
02.艾略特在这首名为《伟大》的诗中,真的只是在表达内心对生活的不满和抱怨吗?
艾略特于1915年与第一任妻子薇薇安结婚。但婚后妻子精神状态出现问题,情绪经常波动较大,导致两人在婚姻中不堪重负。写作《荒原》时,艾略特承受着婚姻和事业的双重压力,此时的他几乎处于精神崩溃的边缘。
“我不生不死/我什么都不知道/我只是看着闪亮的心/沉默”,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一个失意青年的颓废和迷茫的个人情感。
但他似乎有意表现工业文明和战争对人性和道德的影响,表现出一种西方精神死亡的状态。这首诗提到了汽车和马达导致的泰晤士河的陷落,以及陷入情欲的打字员和公务员,这表明了工业文明对当时现代人道德的影响。
有人说艾略特代表了一个时代,但艾略特本人否认了这一点。但不可否认的是,因为他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这样一个地区,甚至他的不满和抱怨也必然与那个时代的背景有关。
如何面对不可避免的毁灭与重生,如何面对精神空空带来的困惑,如何面对无尽欲望带来的堕落,这是《荒原》这首歌的普世价值。这是艾略特个人追求的答案,也是全人类追求的答案。
如何解释艾略特的《荒原》?
《荒原》是英美现代诗歌的里程碑,是象征主义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艾略特的成名作,也是影响最深远的作品。
凋零的荒原象征着那些活着的和死去的庸俗丑陋的人的希望。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全诗的冰冷而朦胧的画面深刻地展现了西方社会的真实面貌,充满了人们的穿越欲望、精神退化、道德沦丧、生活卑劣和丑陋,传达了一战后西方人对世界和现实的厌恶、普遍失望和幻灭,展现了一代人的精神疾病和精神危机,从而否定了现代西方。
同时。诗歌将西方社会的衰落归咎于人类的“原罪”,将宗教精神的恢复视为拯救西方世界。《拯救现代人的灵丹妙药》反映了艾略特保守反动的思想。
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1888-1965)是英国著名的现代主义诗人和文学评论家。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
祖先是英国萨默塞特郡东契奇的鞋匠,1670年移居美国波士顿。他的祖父搬到了圣路易斯,创建了华盛顿大学,并于1872年成为该校校长。我父亲是商人,母亲夏洛特·斯特恩斯是诗人。
他的家族一直保持着新英格兰加尔文教的传统。1908年开始写作。
《荒原》的作者是谁?
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英国1888-1965年)
《荒原》是艾略特的代表作,是现代主义诗歌的里程碑,也是西方文学中划时代的杰作。
外国文学史
艾略特是20世纪最重要的诗人,现代主义诗歌的奠基人。作为一名诗人,他意义重大。他的文学创作和批评作品在20世纪英美现代主义文学和新批评理论中具有开拓性作用。他被誉为“现代文学批评大师”,甚至一度成为英美诗坛的领军人物。当他还是一名大学生时,他写了一首划时代的诗歌《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这首诗的主题显然属于现代主义诗歌,其形式与19世纪的诗歌大不相同。当著名诗人庞德后来读到这首诗时,他对艾略特独自步入现代主义感到惊讶。1948年,他因在当代诗歌领域的杰出贡献和开拓作用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些都为走向现代主义的年轻诗人提供了一种范式。20世纪二五十年代的诗坛被称为“艾略特时代”。
在《荒原》中,艾略特诊断了他所处时代乃至整个20世纪西方文明的衰落。全诗体现了韵律美和色彩美:20世纪的西部是一片荒地,没有水就不能生产。事实上,真实的和想象的河流和海洋都在通过节奏、意象、联想、音乐和图片形成一股意义的暗流。在这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到艾略特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以及他从现代艺术中学到的新的作曲和构图原则。当代著名诗人和评论家艾伦·泰特说,当他第一次阅读《荒原》时,他一个字也不懂,但他意识到这是一首伟大的诗。
开荒的要点是什么?
《荒原》是英国现代诗人艾略特于1922年发表的一首长诗。
看好荒地。S01“百度网盘高清免费资源上线。
链接:
?pwd=q0eo
提取代码:q0eo
吴彦祖扮演骑摩托车的孙武。他是一名勇敢的士兵,名叫桑尼。他讲述了肩负重任护送少年(唐僧)寻找传说中的天堂的故事。
艾略特《荒原》的详细解读
艾略特和《荒原》
艾略特(1888-1965)出生于美国,并成为英国公民。他是晚期象征主义文学最伟大的代表,也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最有影响力的诗人和批评家。1949年,他因“在当代诗歌中的贡献和开拓作用”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和英格兰国王功绩勋章。他在1955年获得了歌德奖。
艾略特于1909年开始发表诗歌。他的诗集相继出版,包括诗集(1909-1925)、诗集(1909-1935)、四重奏(1944)和诗集(1909-1962)。普鲁弗·洛克写于1915年的情歌是艾略特最著名的诗歌之一。这首诗象征性地描述了一个资产阶级上层的中年男子在求爱过程中的复杂矛盾心理,以表达世纪初一些人对现代文明的幻灭,并借助普鲁弗·洛克的象征性人物揭示了当时普遍存在的精神疾病。《四重奏》是艾略特晚年的代表作。它充满了宗教和哲学的沉思,表达了他对时间的幻想和幻灭,宣传了基督教的宗教原罪理论,并倡导只有禁欲和赎罪才能实现灵魂的解放。这首诗被认为是艾略特的艺术巅峰。长诗《荒原》(1922)是艾略特的代表作。除了诗歌,艾略特还有一些代代相传的诗剧,其中最著名的是《大教堂谋杀案》。
艾略特是英美新批评的创始人之一,被誉为“现代文学批评大师”。他早年提出的“非个人化”创作和批评理论对现代文学影响很大。其基本内容是生活与艺术并不平等,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界限。因此,作家的个人情感体验必须经过一个非个人化的过程,在进入文学作品之前将个人情感转化为普遍的和艺术的情感。艾略特的主要批评包括《传统与个人才能》(1921年)、《形而上学诗人》(1921年)和《批评的作用》(1923年)。
艾略特的政治、宗教和文化观点与历史潮流相悖。他主张以宗教为政治文化的中心,通过教会来管理国家和传播文化,以拯救近代西方文明。艾略特世界观的偏见造成了他诗歌的谬误。
《荒原》是英美现代诗歌的里程碑,是象征主义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艾略特的成名作,也是影响最深远的作品。
第一章《死者的葬礼》将西方社会描绘成一片万物凋零、生机凋零的荒原。开头几句话透露出诗人深深的痛苦、无尽的失望和悲伤。春天,万物复苏,生意盎然,但在诗人的笔下,象征现代文明的伦敦却是一片凋零的荒原。在这个没有生命的栖息地,人们既没有出生也没有死亡。虽然他们还活着,但他们的心中只有幻灭和绝望,他们面前的世界只有色欲如海。在这令人窒息的现实中,人们充满了庸俗和卑微的欲望。西方世界的死亡云很厚,人们会在迷迷糊糊中死去。诗人把现实社会比作地狱,现代人把它视为没有灵魂的幽灵。
第二章“游戏”。维吉尔的《埃涅特》、奥维德的《变形记》和莎士比亚的《安东尼与克利奥帕特拉》中描述的上流社会男女的情欲和罪恶叠加在下层社会令人不齿的肉体交易上,凸显了现代生活中精神的沦丧和道德的堕落。在《变形记》中,菲卢梅拉被泰罗斯国王奸杀,变成了“莺莺夜”的典故,自然而有力地表达了这首诗的深刻主题。下棋是战斗,象征着现代人的阴谋诡计,并将古代的暴行与现代的罪恶相提并论。艾略特认为现代人在重复古代人的罪恶,世界沉迷于动物的欲望,人们已经成为毫无人性的行尸走肉,说他们“在老鼠的窝里,死人没有骨头。”
第三章消防戒律。展现伦敦这座现代荒原的庸俗、肮脏和罪恶的生活:在神圣教堂的赞美诗中,世界重复着铁炉的残酷;在皎洁的月光下,邓母女正在从事卖淫活动;在朦胧的雾中,商人为钱奔走;智障青年男女空在性交中打发时间;人们玩耍后留下的泥巴漂浮在诗意的泰晤士河上。在诗人看来,情欲之火不仅毁灭了自然,也毁灭了人性,造成了这种“现实的虚无和虚无。”他恳求佛陀让燃烧事物的火扫除他所有的欲望并拯救人类:“燃烧,燃烧,燃烧/主啊,拯救我/主啊,拯救我/燃烧”。
第四章水中死亡。总共只有10行,每一行都是寓意深刻的符号。有人说它的象征内容堪比但丁的《炼狱》。人死在欲望的海洋里,忘记死亡前的一切,让他在死亡的欲望海洋里静静反省。艾略特作品中的大海既是情欲的象征,也是炼狱的象征,让人在死前意识到自己的罪恶。事实上,艾略特希望现代人正视自己的罪恶,洗涤自己的灵魂。
第五章是“雷语”。回到欧洲是一片干燥的荒原。这首诗以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开始,象征着欧洲人的信仰、理想和崇高的精神追求的消失。诗人认为,从那时起,欧洲变成了一片可怕的荒原。人们渴望生命之水,期待救世主的出现、世界的复苏和灵魂的重建。他用圣经典故来描述耶稣复活后的形象。然而,基督没有回来,但他听到了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这是革命的象征。艾略特认为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的灾难。诗人用雷鸣般的话语告诫人们:只有给予、同情、约束和皈依宗教,地球才能复苏,人们才能摆脱长生不老的局面,获得永久的和平。
凋零的荒原复活的希望——依然活着的庸俗而丑陋的人——以一条主线贯穿全诗冰冷而朦胧的画面,深刻地展现了人类渴望穿越、精神堕落、道德沦丧、生活卑劣丑陋等西方社会的本来面目,传达了一战后西方人对世界和现实的厌恶、普遍失望和幻灭,展现了一代人的精神面貌。同时,诗歌将西方社会的堕落归咎于人类的“原罪”,并将宗教精神的恢复视为拯救西方世界和现代人的灵丹妙药,体现了艾略特思想上的保守性和反动性。
《荒原》比其他现代主义诗歌取得了更多的艺术成就,是一部值得借鉴和认真研究的杰作。这首抒情诗风格多样,表现手法不拘一格,软化了象征主义、意象主义和玄学的某些特征。在诗中,句子和赞美诗、抒情和讽刺、描写和警句、庄重典雅的诗歌和幽默风趣的谚语交织成丰富多彩的场景。大量的典故(作者引用了36位作家,56部作品和6种外语),隐喻、暗示、联想和对应等象征技巧,以及意象叠加和时间空交错等现代诗歌表达对诗人来说都是得心应手的。他甚至大胆采用象征中的象征、神话中的神话,神话与现实的交织、古今的交融、虚实的融合,将诗歌的高度抽象性和哲理性有机统一起来,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段,拓展了诗歌的思想内容。《荒原》在艺术表现上的不足是典故太多,想象、联想、暗示都很随意,使诗难以理解,使一般读者望而却步。如果没有艾略特自己添加的50多条评论,很多地方都无法理解。
作为西方现代主义的第一个流派,后期的象征主义对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它在艺术创作和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段,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影响了现代主义的各种流派。象征主义作家注重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这也是对文学领域的拓展。但是,象征主义在艺术上过分追求表现、内容上的悲观主义、宗教上的神秘主义和反动倒退的社会观点所造成的神秘性和晦涩性应该予以否定。
艾略特对《荒原》的介绍到此结束。感谢您花时间阅读本网站的内容。别忘了搜索更多关于艾略特的《荒野》的信息。